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古老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 当代中国青年理想人格是国家和社会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赋予当代青年以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期望和要求,可以表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李大钊先生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通过“现在”,人们可以看到和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厚,也能感觉和预测它对当今人类社会和人类未来社会具有或将会具有何等的影响力。古今中外没有第二种文化能够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横贯中西,亘古长青。这种纯粹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文化系统,即使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批孔”运动的重大冲击,今天仍不失为培养与造就当代中国青年理想人格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沃土。 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浓厚的人性化色彩。社会是人的社会,国家是人的国家,人是万物之主宰。探求万物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谋求人在既定条件下的最佳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使社会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内化为个人需要,个人的需要又不带强迫性地外化为社会需要。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出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道德实践要义。倡导在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崇“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周易·彖传》)的进取精神,发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而天下强”(彦元:《彦习斋言行录》)的呼喊。倡导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认为社会的协调有序,依赖于人际关系的有序。呼吁统治者对人民群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教化百姓要有“忠、孝、礼、仪、廉、耻”之心。主张通过修心养性来调节内心冲突和缓解心理压力,教育人们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海纳百川,壁立千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现实影响力。据一项关于人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调查显示,在可供选择的各种代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书籍中,《三国演义》的被阅读率高达82.7%,位居第一。大学生在课余阅读中,传统文化书籍的受阅率为12%,而西方文化仅为2.2%。一代伟人毛泽东,堪称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人之一。他的案头、床边、书柜里,传统文化书籍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于在他的治国方式中,在他对传统文化糟泊的批判中,都随处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踪迹。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他风靡全球的作品中也充满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日本近代经济之父涩泽荣一著《论语与算盘》一书称,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如霍英东、李嘉诚、曾宪梓等,在谈及自己发家致富的秘诀时,不约而同首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诚、信”。曾四次担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和长期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均认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在较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启迪。1985年,美国出版《世界名人年鉴》,把孔子列为十大名人之首。1988年,在德国召开的“儒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孔子与世界”。多年来,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增广贤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在中国民间被广为传诵。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更明确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并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基本规范既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出时代特色。 三 近年来,关于青年问题研究的机构、刊物层出不穷。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代中国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二是当代中国青年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确实存在一些素质的欠缺。特别是某些带有群体倾向性的问题,已引起上一代人的不安,必须加以教育引导。 1.关于做人。考察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状况,他们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下岗失业问题,不是大龄未婚问题,也不是能否升学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只有学会做人,才会做事。当今城乡盛行的一个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不愿自食其力,要靠年迈的父母养活甚至还对父母不恭;一些青年人在工作中作风虚浮、挑肥拣瘦、好大喜功,在单位对人处事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在处理问题时因人而异,没有起码的是非原则,丧失客观的公正标准;在校大学生不懂起码的文明礼貌以及一些人不讲社会公德等现象比比皆是。说明当代中国青年在做人方面还有欠缺。 2.关于做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实社会中可供人们满意选择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一些青年人心情浮躁,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就象在无际的荒漠中打井,这儿一锄,那儿一锹,折腾了半天,汗也流了,青春也耗费了,却不见效果。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踏实认真做事的人不多,没有古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另一方面,有些青年人满不在乎摆出一副大器晚成的样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或者嘴上夸夸其谈,手上一点不会,只有借助于虚无缥缈的“有朝一日”聊以自慰。对自己对社会没有一个诚实的负责任的态度。 3.治学态度。当今青年人的治学态度非常明显地显示出急功近利的感情色彩,从实用出发把知识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上加以区别对待。绝大多数学生用于学习英语、计算机,甚至在课余学习其他技术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超过了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的时间和精力。在利益驱动下,很多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的唯一动力就是为了评职称。特别是学术的腐败成了一个似乎无法割除的顽疾。治学思想和治学道德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处于一种自然、被动进化的状态,一方面水平不高,一方面排斥教化。 4.不重诚信。诚实信用原则,不但是贯穿于整个经济生活当中,用于指导一切经济活动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商业原则,也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用于指导每个社会成员怎么做人的行为准则。在经济交往中,要重合同、守信誉,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毁了长远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要坦诚相待,言出必行,象红顶商人胡雪岩那样“把牙齿当黄金”。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无论其怎样信誓旦旦,口若悬河,总会被人们抓住其坑蒙拐骗的狐狸尾巴。有的人做出一两次诚信的样子,却是为了行一次更大的欺骗之实。有的在校大学生,在家长和学校之间骗来骗去,以交书费、组织郊游、聚餐等莫须有的名目从父母手中讹钱挥霍,不但影响了学校、老师的声誉,还引起双方的误解甚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