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热得烫手 深圳去年第三次向社会公布当年度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其中硕士研究生月薪高、中、低分别为:5900元、3500元、2400元。而高级钳工分别是:6600元、4300元、3200元。在山东省青岛市劳动保障局举办的2001年秋季外商投资企业招聘洽谈会上,一家塑料制品公司在招聘高级塑料模具技工时,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天价”。一时间,高学历开始失业、技工市场需求旺盛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 技校“门可罗雀” 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再高的价钱也吸引不了学生进技校——武汉市今年38所技校有10所关停并转,剩下的20多所也难以为继。更让人吃惊的是,今年陕西省省部级技校招生统考时,在西安一个考区,虽然800名考生报考了技校,可到考试时,竟只有两名学生参加了考试。目前陕西全省173所技校,有一半学校勉强做到“一校一班”,三分之一的技校被迫分流或停办。 为了招生,技校更是费尽周折。今年9月,广西南宁某技校,将20万封入学录取通知书撒向全国各地,仅这一项就花费20多万元。因此有人说:“招生困难的技校都快疯了!” 技校跟不上时代 如此大的反差,早已引起各界关注。但也有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是市场的正常反映。因为目前中国需要更多的是“高级蓝领”。“高级蓝领”不仅指从事高新技术工作的高级工(含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还包括复合型、智能型的技工,如掌握机电一体化的车、钳、铣、刨等技能的通才。然而中国的现实又是怎么样的呢?就全国而言,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3.5%。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约占35%,中级工约占50%,初级工约占15%。从而造成了传统工种“10人争一个岗位”,而新兴工种却少有人应战的局面。 下岗带来了大量的传统工人,然而从各地参加招聘的用工单位来看,高科技企业如电子、信息行业等越来越多,这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大多数企业正在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因此存在大量下岗工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技校的培养也未能跟上这一潮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姚裕群教授说,我国的技术工人主要来自技校,技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过去属于劳动部门管理,多由大型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培养。由于体制的问题,目前很多技校还有半计划的色彩,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都是传统的产业工人,跟不上现今众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目前低层次技工是供过于求,而高层次技工则比较缺乏。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技工主力是农民 按国家规定,技术工人应享受同级工程技术人员待遇。实际上,在技师、高级技师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薪金比较中,也多数是基本相同或略高于同级的工程技术人员。然而,成长为一个高级技工,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淘汰。正如姚教授所说,国家的技师制度,使得技工的最高职称可以达到副高,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程度呢?再说了,很多地方仍是看中人的社会地位,比如说姑娘找对象,也愿意找一个月工资4000元的白领,而不愿意找一个月工资5000元的工人。 的确,尤其在城里人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痛苦后,是越来越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当工人。那么留下的空缺怎么办呢? 姚教授认为,人都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城里人不愿意读技校当工人,那么也不能逼迫他们。空缺的职位只能由农民来填补。也就是在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他们来充当工人的角色。 在武汉市日前组织的第12届青工技能大赛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一些车、钳、镗等传统技术工种竞赛中,外来青工竟占很大比例。在武昌造船厂的一个分厂中,80%的技术工人都是外来务工青年。更有数据表明,在武汉汽车、摩托车修理行业,技术工人中7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技工欠缺的后果 可以看出,很多农民确实补了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往往因为文化、素质不高,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不过关。有数据表明,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的损失近2000亿元;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技工关系产业发展 如今,产业工人的素质甚至会成为企业存亡的决定因素。上海新涛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扬崇和是上海IC设计业知名的技术专家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在这个领域里,他是上海滩上的三足之一。然而杨崇和作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却将创业之地选在了上海,理由是:“上海的产业工人素质更高。” 专家预测,中国将成为“制造业大国”,而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也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那么大量的成熟技工的缺乏,能使我们的优势还继续存在吗?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张车伟副研究员表示了乐观。他认为,目前国内缺少这样的劳动力资源,在短时间内造成此类劳动力价格上涨,虽会有不良反应,但最终市场将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只要调节两年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