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

作 者:
陈思 

作者简介:
陈思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语汇,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的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它具有新颖性、生动性、简洁性等特点。流行语经常表达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新观念、新感觉,或社会生活中冒出的新事物。如80年代的“下海”,90年代的“上网”。一批“数字族”、“字母族”的出现,如"886"、"584"、"TMD"、"BBS"也反映了流行语新颖的表达形式。再如“恐龙”这种形容人非常丑的说法,十分生动夸张,把人与恐龙联系,讽刺效果非常强。此外,流行语的字数大都在4个字以内,且多为一个词语,如“灌水”、“恐龙”、“牲口”等。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高校流行语作为社会流行语的一个重要表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社会文化心态。为了搞清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使用状况,笔者于2002年1月对北京一些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与访谈。

      北京高校流行语的调查结果及主要发现

      本次调查的范围限于北京部分高校,调查对象为1998级至2001级的在校本科生。高校涉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4所。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兼顾男女性别差异、文理科专业差异和年级高低差异。被调查者1998级32人、1999级30人、2000级49人、2001级39人。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4份,回收率为95.7%。调查内容主要为:(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学校、专业等;(2)选出高校“十大流行语”;(3)使用流行语的情况,包括使用的频率、原因、场合等;(4)对“高校流行语”的看法。

      1、北京高校“十大流行语”及其内含的信息与情绪

      被调查者每人写出十个高校流行语,范围任意。经统计,得出高校“十大流行语”。其结果与排位如下(见表1):

      [表1]北京高校“十大流行语”排位

      排位

       高校流行语 人数

       百分比

      1 郁闷7455.2

      2 靠

      5238.8

      3 Faint

      

      4835.8

      4 酷

      2921.6

      5 牛

      2417.9

      6 Shit

      2417.9

      7 变态

      2317.2

      8 考研、考G、考托

      1611.9

      9 去死(吧)

      1511.2

      10 上网

      13

      

      9.7

      其他流行语还有:傻B、MM(美眉)、TMD(他妈的)、白痴、I服了You、QQ、大虾(大侠)、BBS(电子公告牌)、星际(电脑游戏)、puke(呕吐)、流星花园(台湾电视剧名)、886(拜拜了)等等。

      根据调查得出的“十大流行语”所包含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笔者大致将其分为四类:

      第一类:表达消极情绪,词语有“郁闷”、"Faint"。

      选择“郁闷”一词的人数比例超过了50%,这似乎是高校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反映出部分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压力增大,烦恼增多,需要发泄,“郁闷”一词在此情况下频频出现。它既表达了一些大学生心中的忧郁、烦闷,又体现了高校某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么一个文绉绉的书面语,倒反而增添了几分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味道。

      "Faint"英文单词意为:“虚弱、晕倒”。此词在清华大学尤为流行,在调查中有近60%的清华学生将其列入“高校流行语”的范畴。众所周知,清华学生学习压力大、课程紧,他们整天奔波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几尽晕厥,"Faint"便成为他们发泄的词语。不说“忙晕”了,却说洋文"Faint",倒别有一番情趣。它既新颖,又能表达心情,还能化解某种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第二类:表达愤怒情绪,词语有“我靠”、“变态”、“去死(吧)”。

      调查显示,“我靠”、"Shit"、“变态”、“去死(吧)”此类粗俗语言,在高校流行语中占有较大比重。其选择者有男生也有女生,且男生远多于女生,分别为73.6%比15.8%。但“靠”与"Shit"这两个词男女比例大体相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靠”是由“操”演变过来的,隐藏粗俗色彩,变得较中性,使女生也可借以发泄,适应“文明”与发泄的双重需要。

      "Shit"在英文中是“该死”的意思。用"Shit"来表达汉语的意思,既听不出粗俗,又发泄了情绪,这也是其受到多数学生“垂青”的原因。

      从情感表达角度而言,"Shit"与“变态”、“去死(吧)”原为说话者生气、愤怒时使用的词语,但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语气词在使用,表达一种不如意的心情。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不如意的事接踵而至,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也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出现生理、心理变态的现象。

      现代社会人的生死观已发生巨大变化。“死”不再可怕,人们更多地把“死”挂在嘴边。当然,“去死(吧)”不是真让人去结束生命,只是不愿见到某种人和事物,表达某种憎恶感,有时甚至连憎恶也谈不上,只是一种发泄。

      第三类:表达惊叹情绪,带有称赞的意味,词语有“酷”、“牛”。

      “酷”源于英文的"Cool",它有几种含义:(1)形容人冷峻、严肃、气度非凡。通常用于男性。外表英俊冷漠、坚毅果敢、内涵不露的青年男性被称为“酷哥”。如:“吸引她的反而是那股冷眼的气息,加上那种天塌下来也与他无关的酷样,好想特别讨厌理会别人,只差没贴个‘生人勿近’的牌子了。”(《这个男人有点酷》,于晴)(2)形容事物非常好,而且很有特色、别树一帜。如:“现在风靡世界的康柏要和你玩3局很酷的游戏。”(《北京青年报》1998.7.2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