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海防思想研究

——兼析《海国图志》的若干新观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爱文 湖南邵阳师范专科学校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面临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它们以其坚船利炮打败了清帝国。为了抗御外侮,魏源以十年之功研究中国的海防问题,编纂了卷帙浩繁的《海国图志》。在纪念魏源诞辰二百周年之际,重读《海国图志》,深感其中包含的海防思想博大精深,在当年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一

      鸦片战争中,在中国士大夫堆里,形成了一种“恐夷症”,他们认为中国“炮不如,炮药不如,炮手更万万不如”,中国水师同洋人作战,是“我以血肉之躯当炮,而夷以坚厚之舟当炮”。他们不但害怕敌人的海军,又认为敌人“陆战亦不可敌”。这股失败主义情绪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士气。当时英国侵略军占领了一些城市,往往是以“小舟渡贼登岸,攻我背后,我兵望风辄溃,及夷至城中已无一人。”有些地方的守军被敌人一二发飞炮“惊走,既走之后,溃兵逃将既张皇,……缙绅耳食复神奇敌军以胁款。”①于是,他们更加谈夷色变,“每事只用柔治”,②妥协迁就,反过来更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这样,正确认识侵略者(首先是英国侵略者)和中国的力量对比,澄清这种恐夷迷雾,就成为关系到对侵略者要不要进行抵抗和敢不敢进行抵抗的重大问题。魏源通过大量材料对英国侵略军(主要是海军)和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英吉利广述》篇,他辑入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米夷常指英夷为山狗性,如稍畏让,彼必追来,一返身相向,反曳尾而去。”③活脱脱刻画了英国侵略者凶恶与虚弱的两面性。话是美国人讲的,但确实反映了魏源的认识。同一篇还引《海防余论》的话说:“彼(英国侵略者)之伎俩专务震动挟制,桅上悬炮,登岸放火,占据各处地方,多用此法。然未敢尝试于大国之边疆,恐停贸易,则彼国之疋头,港脚之棉花,何处销售?茶叶等货,何处购买?彼之国计民生,岂不大有关系!”进一步揭露了英国侵略者到处威胁恫吓及自身难于克服的矛盾。

      对于英国侵略军的优势方面,魏源承认武器装备是中国军队所不可比拟的。他们军队训练有素,而且富有冒险精神。但是,他们的弱点也是致命的。首先,主张师夷长技的魏源认为英国战舰的优势在大海,一旦大海这个条件改变,则其优势也就不存在。他说:“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夷船横行大洋则有余,深入堂奥则不足,为客不如为主也。”④“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⑤他主张将敌人引入内河打。“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就是为了改变战争的条件,达到敌消我长的目的。他以大量篇幅分析了将敌人引进内河加以歼灭的可能性和具体办法,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其次,魏源认为,殖民者远涉重洋侵略中国,其可动员的人力、物力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远离本国,没有直接的后方,没有本国民众的直接支持,没有稳定不断的后勤给养,等等,都是致命的弱点。他作了这样一种预见:“客兵利速战,主力利持重,不与相战,惟与相持,行与同行,止与同止,无淡水可汲,无牛羊可掠,无硝药可配,无蓬缆可补,烟土货物无处可售,舵枪无处可修。又有水勇潜攻暗袭,不能安泊。放一弹即少一弹,杀一夷即少一夷,破一船即少一船,而我之沿海腹地,既有战舰为外卫,则内河近岸高忱无虞,所至接济策应,逸待劳,饱待饥,众待寡,是数十艘可当数百艘之用”。⑥其三,魏源特别重视安南人曾经打败英国侵略军的历史。安南人没有战舰,没有大炮,仅利用自己的札船,“两次创夷,片帆不返”。安南的条件中国同样存在,扬长避短,中国同样是可以取胜。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了,魏源具体地分析了每个战役,从失败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沙角炮台之战,副将陈连升以兵六百当夷数千,歼夷数百,以无救援而败”。“大宝山之战,副将朱桂以兵六百当夷二千,歼夷数百,以无策应而败”。⑦他详尽分析了定海之役,指出这里的失败是由于将领的指挥失当所致。他严词质问“夷兵陆战亦不可敌”的“恐夷论”者,“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⑧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真正原因魏源是了解的,以一支“无律”、“无谋”的军队去对付西方侵略者,不吃败仗才怪。不去正确地寻找原因,“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二

      在防御问题上当时有一种论点,认为“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魏源则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极力主张将敌人引进内河打。

      为什么要将敌人引进来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失其所长,我方扬长避短。外洋海面辽阔,敌人的战舰“四面棋布,无法使之大创”,敌舰速度高,“善驾驶,善转下风为上风,水勇水雷无法泅攻”。当时有人提出雇用商船在大海上与敌人决战,魏源斥之为“虚骄”之议。但在内河,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敌舰一旦进入内河,我方可在上游浅狭处“沉舟絙筏,以遏其前”,下游安置“桩筏,以断其后”,将敌人关起来打。敌人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只能鱼贯,不能棋错四布”,不能“随意驶避,互相救应”。而我军却可活动自如,可于岸上打,于水中打,“或驾火舟首尾而攻之”,或以水雷“黑夜泅送船底,出其不意一举而轰裂之”。敌人的大炮因我军有土墙、土垣等掩体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而我军的扛炮、扛铳却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两岸兵炮水陆夹攻”,必能有效地聚歼敌人。

      在战术上他主张用近战,以小制大,以近制远,机动灵活。他特别强调扛炮的作用。大炮笨重,运载困难,不易隐蔽,“故自用兵以来,夷兵之伤我者,皆以鸟枪、火箭,从无携炮岸战之事。惟我之扛炮、扛铳,则跋涉奔驰,所至可用。”所以他主张我军“不恃大炮,而用扛炮,出奇设伏,其利无穷”。⑨他提到的其他武器也是小型多样的,火舟、快蟹艇、蜈蚣艇、火箭、喷筒、火罐、地雷、火斗、水雷、筏桩等等,不一而足,甚至灰沙、毒烟都被派上了用场。他提出的打法是不拘一格,形式多变的。’出奇设伏,多方误敌,使不可测”,⑩立足于一个“奇”字。他举了不少生动的事例,来论证打法上的机动灵活。“福建之役,夷船泊于南澳港,邓制军所募水勇佯作商舟,乘无风攻之,夷艘甫觉,我水勇已逼其后艄,焚其帆索,伤其舵师水手。夷艘无风不能起椗,逼近不能开炮……良久星起夷船始遁。”“粤东之役,官军方失利于城外,而我武举梁体群夜以火舟三队从穿鼻洋截攻其后,乘潮至虎门横档,夷船甫一开炮,我火舟已逼其后艄,火药舱轰发,两桅飞起空中,全艘俱毁。佛山义勇又围截夷兵于龟冈炮台,出上风,纵毒烟以尽眯夷目,尽歼夷兵,并击破其应援之杉板舟。”“粤中水勇以小舟八人荡桨旋折如飞,将及夷所近之外,即复舟入水载之而行,及至夷船乃翻舟而上,以火球、喷筒焚其帆索,得势即跃上夷船,不得势即下水复舟而行,铳、炮皆不能及。”“夷船犯乍浦时,余艘留踞镇海招宝山,有委员雇闽勇三百余,以火舟易使贼觉,献策用火油篓各装火药二百斤,载以小竹筏,以铁索拴筏四角,套于颈上,手扶篓筏,贴水潜行,远望不见,及至夷船后潜挂舵上,火发轰裂,全船立毁。”(11)对于这些不见诸军事著作的普通民众的创造,魏源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热情的肯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