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光绪帝所处的地位及其亲政时的主要业绩,阐明他是一位资产阶级化的爱国皇帝。 [关键词]光绪 资产阶级化 现实条件 具体表现 突出表现 再分析研究有关历史资料,笔者认为,把光绪帝仅看成是位开明的爱国皇帝是很不够的。从其政治属性而论,他应是资产阶级化的爱国皇帝。 一、光绪帝所处的社会地位,为其思想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准备了现实条件 光绪虽深居宫闱,其耳濡目染的是封建主义的“精粹”。他“汉学经说并加浏览”,“旁及宋元版本,皆置懋勤殿左右”①。但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割地赔款后,他对自己原已有所怀疑的、被封建地主阶级奉为圭臬和国粹的“中学”之道甚感失望,对自己藏于懋勤殿内的汉学经书“怒甚,谓此皆无用之物,命左右焚之,太监跪请不许”。②因此,从光绪个人品质、历史因素和社会环境而论,其思想必然会发生转变,接纳近代资产阶级思想。 第一,从其个人品质来说,他“喜欢看新书,……也喜欢人上书言事”。③光绪欲焚懋勤殿内汉学经书后,“大购西人政书览之”。④尤其当时,西学东渐已成风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已成了时代的强音,维新学说随处可闻。光绪读了冯桂芬、陈炽、汤震等人的著述以后就“大为感动”。⑤召见康有为四天后,即令“枢臣廖寿恒来,令即将所著《日本变政考》……立即抄写进呈。”⑥康有为也说:“一卷甫成,即进上,上复催,又进一卷”。⑦他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如此感兴趣,无疑有益扩大政治视野,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也自然会对他造成影响。对此,其好学情怀构成其思想转变的良好基础。“讲西法甚熟,皆远出诸大臣万千”,⑧即其明证。所以,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指出:“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⑨光绪帝也曾批评过守旧大臣,“对于西洋思想是从来没有给予过适当注意的,而且对于世界的进步也漠不关心”。⑩况且作为光绪深为尊重的启蒙老师翁同和,也是开明的爱国学者,他的思想自然会对光绪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甲午战后,光绪明白变法维新求强道理时,就得到其鼎力支持,协拟诏令,锐意变法。所以,光绪的思想转变具有良好的内在因素。 第二,从历史因素来说,在中国的宫廷中自明末以来就有西方传教士频频活动。如利马窦是罗马学院著名数学家克拉维斯的学生,邓玉函是一代科学巨匠伽利略的挚友;欧洲著名学者,如庞迪我、艾儒略、熊三枝、汤若望、南怀仁等等,均是硕学之士。(11)传教士们在为其“上帝”服务宣传教义同时,也或多或少地传播西方文明,介绍先进的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因此,光绪即使深居宫室,也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几十年中,大量外国传教士涌入中国,使西学东渐形成大潮。这种历史因素必然会对早期光绪思想的形成造成影响。 第三,从社会环境来说,中国社会现状迫使光绪的思想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变。一是中日甲午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黑云密布神州大地,帝国主义列强饿狼般扑面而来,争相折骨剔肉,瓜分宰割。诚如宋伯鲁所说:“自胶州据后,强邻以藩属待我”,(12)“山西铁路、矿务既借与俄,直隶、山东、山西练兵皆请俄教习,是北方非我有也;长江,吴越厘金与英,是南方非我有也;顷又闻琼州已为法据,大连将让与俄人”,整个中国到了“国势既衰,一言恫唱,俯首听命”的境地。(13)马建忠也对当时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深感忧虑,他在《适可斋记言》中表达了他的郁郁心情: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其公使傲昵于京师,以陵我政府;其领事强梁于口岸,以抗我长官;其大小商贾踞于租界,以剥我工商;其诸色教士散布于腹地,以惑我子民”。(14)二是社会上民不聊生,一片赤贫。由于连年来的败绩,巨额的赔款,以及封建官僚的贪污舞弊,使得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到了“几无练兵之饷”的程度。而面临困境的中国百姓,在饥饿的驱使下或背井离乡,或揭竿斩木,中国社会正处于“譬诸厝火积薪,廪然不可终日”的境地。(15)面对国穷民贫,内外交困的环境,就使作为一国之君的光绪不能不对中国社会进行新的反思。鸦片战争后几十年的历史表明,中国社会已无法死守往昔诗书礼义那一套了。中国社会唯有在社会大动荡中作出新的选择,才有出路。于是他着手研究日本国的历史和现状,决定把日本明治维新的那一套搬进来,作为中国进行变法的模式。足以显示出他的资本主义倾向之昂扬。 二、光绪敢于背弃本阶级的传统政策,积极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思想转变的具体表现 控制、干预和约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甲午战争前是清政府的传统政策。无论是排斥一切新事物的顽固派,还是主张采用新生产技术的洋务派,都从未放弃过这种传统政策。顽固派认为“西洋机器”是“坏我人心”的“奇技淫巧”。他们“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16)洋务派主张采用外国技术,则只是为了把它控制于自己手中,以巩固封建统治和加强本集团的经济力量。1878年,李鸿章筹办开平煤矿时,就声明:“不准另立煤矿公司,土窿挖出之煤应尽厂局照市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17)但光绪与他们绝然不同,而是重视和积极地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方面他有如下三点主要表现: 第一,设局办厂,讲求制造。1896年,光绪在上谕中就要求:“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18)1897年上谕中又指出:“通商惠工,务材训农,古之善政,”(19)“业经议行及现在交议各事,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况第举行”。(20)要求只要有关国计民生的尽可举办。至于设局之举,1895年和1897年,在光绪的旨示下,总理衙门“拟请饬下各督抚,于省会设立商务局”(21),并重申“设局招商,各就本省物产之宜,量筹制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