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发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教案,或曰后洋教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特色和影响的重大事件。它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遍布全国各个省区,为数达数百上千次之多,影响极为深远。但是,关于教案的研究,在建国以前却甚为薄弱。据查考,至本世纪30年代初才有关于教案的文章出现,至40年代末止,仅发表有关文章11篇,其中6篇尚属资料的披露与介绍,另5篇也为教案解释和个案记述之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教案研究才开始受到史学研究者们的重视,并从80年代初起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取得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内容。本文试图对建国以来近代教案研究进行概要述评,以供史学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一 成果出版发表和学术会议简况 建国后教案研究,从成果来看,主要表现在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资料汇编,发表了为数甚夥的论文,并举办了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从发展历程来看,明显地以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区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成果较少,讨论的问题不多;后一阶段成果增多,争鸣热烈,逐步形成研究热潮。 在论著方面,迄1993年止,全国共出版有关教案研究的专著10种,其中1978年前出版4种,1979年后出版6种。依次为:李时岳著《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反洋教运动》;南史著《天津教案》;天津历史研究所天津史话编写组编《火烧望海楼——1870年天津人民反洋教斗争》;周健钟编著《贵州三“教案”》;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张力著《四川义和团运动》;庾裕良著《广西人民反洋教斗争》;张力、刘鉴唐著《中国教案史》;戚其章、王如绘编著《晚清教案纪事》。 建国后共出版关于教案的资料集5种,其中1978年前仅1种,1979年后4种。依次是:南昌人委办公厅历史沿革组编《一九○六年南昌教案资料专辑》;廉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庾裕良、陈仁华、吴国强编《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 关于教案研究的论文及资料介绍的文章,建国后全国各学术刊物及各大报先后发表了255篇(不包括关于教会与传教士评介的文章)。其中1978年底以前的65篇,绝大多数是“文革”以前发表的;1979年以来的190篇。此外,尚有各种论文集中所收有关论文数十篇。就研究内容来说,属于总论的有78篇,这类文章多重于理论分析和总体研究。属于区域教案研究的有53篇,研究范围已涉及18个省区,其中以教案多发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各省和山东、西藏等省区研究为多。属于单个教案即个案研究的124篇,涉及的教案共53起,较为集中的有天津教案、两次大足教案、景廷宾起义、贵阳教案、两次南昌教案、两次重庆教案、宁海教案、贺金声起义、周汉反洋教案、梨园屯教案、金丹教起义、青浦教案、酉阳教案、湘潭衡州教案、霍山教案、巨野教案等18起。 关于教案研究的学术讨论会,1979年以后才逐步开展起来。1982-1992年10年间,随着教案研究热潮的兴起,先后召开了5次范围、主题各异的学术讨论会。依次为:1982年6月在四川大足举行的反洋教运动与余栋臣起义学术讨论会;1985年4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1987年9月在安徽绩溪举行的19世纪中国教案——义和团学术讨论会;1989年11月在贵州贵阳举行的第三届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1992年11月在湖南怀化举行的全国第四次近代中国教案学术讨论会。随着历次讨论会的召开,人们得以畅所欲言,广泛交流,对于教案的研究也得以逐步地深入和发展。 二 研讨中提出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史学工作者在教案研究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关于所研究对象的提法;关于反洋教斗争的起因、性质、历史地位和作用;关于教案史的分期;关于反洋教斗争与义务团运动的关系;关于反洋教斗争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关系;关于反洋教斗争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意识;等等。限于篇幅,现仅将其中几个问题所涉及的观点,爬梳整理如下。 (一)关于反洋教斗争的起因和性质 关于近代中国反洋教斗争或教案的起因,有人提出中国官绅民反洋教的目的主要有三:①反抗外来侵略,保卫社稷;②维护孔学与道统;③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有人认为反洋教斗争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两种矛盾: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基督教神学与中国封建礼俗政教的矛盾。有人提出近代教案中存在三层冲突,即侵略与反侵略的冲突,基督主义与伦理主义的冲突,以及新学与迷信的冲突。关于教案中存在多种矛盾和冲突,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析,这点大家并没有多大的分歧。但是,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何者是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存在较多的争论。由于对“谁是被告”看法不同,因而对反洋教斗争的性质的断定也各异。大体有三种观点。 1、反侵略。主要是反对教会侵略,反对传教士依恃特权横行霸道,同时也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政治侵略紧密联系。因而反洋教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民族自卫性质的爱国主义斗争。这是自建国初期就形成并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至今仍为大多数人所坚持。主要论据如下:①反洋教斗争受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制约,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在这一大背景大气候下,西方教会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与近代以前和现代的传教均不相同:一是以西方列强的炮舰为后盾,二是有不平等条约作护符。其中不少人更是直接接受本国政府和驻华公使领事的指示,充当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就是那些虔诚的宣教者,也不可能脱离殖民主义政治而纯粹来华传播“福音”,归根到底也是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相联系的。②为数众多的反洋教宣传品,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单纯是“中西文化冲突”或宗教上的排外,而是紧密把洋教、鸦片烟与帝国主义军事政治侵略联系在一起,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揭露教会、传教士的种种罪恶活动。正是后者,成为激发教案的更重要的原因。因单纯的社会礼俗和宗教信仰有所不同,不可能使教案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③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整体形势一致。共出现五次高峰,分别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61年;日本入侵台湾的1874年;中法战争爆发的188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的1895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大举侵华的1900年。可见国际资本主义侵华加深之日,也是中国人民发动反洋教斗争以图抗争之时。④在反洋教斗争和教案的多种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侵略与反侵略构成近代教案中多种冲突的主线。弥漫于社会底层的灭洋夷保中国的呼声,同爱国知识分子要求“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相并行,共同反映了救亡图存这一深层而急迫的历史主题。⑤参加反洋教斗争的除主力军农民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地主士绅、兵丁官吏,始终带有全民族的性质。特别是近代中国内地广大群众感受认识到外国侵略所带来的祸害,是从同洋教会的接触和斗争开始的,近代中国内地广大群众之反对外国侵略,初期也就主要表现在反教会斗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