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谈论得很热闹的一个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今天的世界正走向一体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便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反动思潮。这种看法,很难说是客观的和公允的,至少是缺乏分析而不全面的。 民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也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当某一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就会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尚以至共同的语言文字,由此便产生一种特殊关系和凝聚力量。在今天,各民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越加强,世界也就越来越变得不可分割,但各民族之间仍会保持着各自的许多特性和差异。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尽管越来越多,但有时仍会有矛盾和冲突。当某个自命优越的民族从自身的狭隘私利出发,在“一体化”之类的名义下,对其他民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这也是不能不看到的客观事实。因此,各民族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和睦相处,起到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它自己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逐步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中华民族。这和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少昙花一现、很快就分崩离析的大帝国完全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的形成,不是单单依靠一时的武力征服造成的,而是几千年来经济、政治、文化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所自然造成的,因而有着内在的比较稳固可靠的基础。当然,旧时代的民族关系中有着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一面。还发生过一些不幸的事件。但总的说来,各族人民的关系大体上是和谐的,在经济和文化上不断交流,并且留下许多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到了近代,随着主要来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一百年前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使中国各族人民共同面对一个异常严峻的事实:“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整个中华民族都感到自己已濒临亡国灭种的险恶局面。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更强化了中华民族那种内在的凝聚力。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目标,严复发出“救亡”的呼喊,不只是代表中国哪一个民族的要求,而是表达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这以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极端残暴野蛮、肆无忌惮的侵略活动,更把中华民族一步步逼向绝境。日本侵略军队铁蹄践踏到的地方,当地不管哪一个民族都沦为连生命财产都毫无保障的“亡国奴”。这就毫不奇怪,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无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彝族、藏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不分彼此地凝为一个整体,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去抵抗外来的侵略。“振兴中华”这个响亮的口号,同样也能深深地打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 一般地说,民族主义思潮是有两重性的:如果把某一个民族的利益、意志和价值尺度强加到其他民族头上,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和压迫,或者挑起不同民族之间的种族成见和仇杀,则不管打着什么旗号,它都是反动的或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相反,如果是激励被压迫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爱国救亡,而对其他民族采取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去侵略和压迫别人,那末,它就是正义的,进步的。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呢?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历来主张民族平等。他认为世界各民族应该是平等的,国内各民族也应该是平等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所制订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民族主义作了这样的解释:“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他在临终的遗嘱中也提出,要“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显然,这种主张是正义的,进步的,并没有那种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色彩。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明确宣言:自己不仅是国际主义者,而且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它始终英勇无畏地站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最前列。在国内民族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建党初期到30年代中期,由于机械地搬用苏联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过实行民族自决、由各民族组成中华联邦共和国的设想。但随着对中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历史状况和当前实际国情了解的加深,这个看法逐渐改变。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同汉族建立统一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成功创造。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新中国对处理国际范围内各民族关系的重要准则。 应该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正义的,进步的。这是中华民族拥有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中国人民能够克服重重阻难,重新站立起来,奥秘之一便是依靠中华民族所蕴藏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万众一心地团结奋斗。今天,我们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工程时,同样也需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继续万众一心地向前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