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学东渐,潮落潮涨,从坚船利炮、声光化电,到物竞天择,自由民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势如江涛翻卷,滚滚而来,影响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传播过程波谲云诡,社会反应百态千姿。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西学东渐历史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薄弱环节,对西学传播阶段的划分、影响西学传播的各种因素、不同时期西学传播的主题、传教士与西学传播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总体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研究概况与存在问题 对于晚清西学传播的情况,1949年以前学术界已经作了不少的研究。 1949年以后,大陆学者、台湾学者和外国学者的论著更多。如杜石然等人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1982),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1984),钱存训的《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954),郭廷以的《近代西洋文化之输入及其认识》和《近代科学与民主思想的输入——晚清译书与西学》(均载《大陆杂志》),等等。 然而,从总体上说,对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料的挖掘,整理还有很大缺门。学者们研究这段历史,主要依据的目录书是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徐维则的《东西学书录》及其增订版、顾燮光的《译书经眼录》,以及由此按图索骥所获得的各种西书。这三种目录书有两大缺陷,其一是对同治以前所出版的西书基本未收(只收录了墨海书馆等机构出版的少数几种)。这样,鸦片战争前后几十年中传教士在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广州、宁波等地所出版的各种西书,便不大为人所知。其二是这些目录书收录西书的截止时间为1904年,此后的译书便被人们忽略。这样,斩头去尾,译书总数少了将近一半,自然难以得见西学传播之全貌。此外,对于各种译书机构的历史、重要西书的翻译过程、重要译员的译书背景,有待挖掘、整理的资料更多。比如,对于晚清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除了笔者几年前写了一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便无人作过深入研究。 二,西书内容有待进一步理清。许多西书,人们只闻其名,不知其实,其译自何书,内容如何,与原书有何区别,均不甚了了。例如,在19世纪末举国争诵、洛阳纸贵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其内容究竟如何,影响为什么那么广泛?并没有人仔细研究。传教士著作中,曾被送给清朝政府各个高级官员、影响极为广泛的《格物探原》和《自西徂东》,内容究竟如何?迄今无人研究。再如,被晚清学者称为介绍西方政治的最佳著作、许多思想家认真研读过的《佐治刍言》,其内容究竟如何?也没有人深入研究过。 三,对社会影响的研究相当薄弱。学者论及西学传播的社会影响,往往就是在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中的影响,对于在一般民众中的影响注意不够。例如,论及20世纪初西学的影响,论者每每以严译名著为例,其实,走进千家万户、莘莘学子朝夕诵读的各种新式教科书,其社会影响不知要比严译名著高出多少倍。再如,讨论西学社会影响,论者比较注意江南制造局、广学会等机构从西文直接译为中文的西书的影响,而忽略了从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其实,无论从影响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后者都远远超过前者。 四,对于晚清西学传播的全过程,缺乏综合研究。对于传播西学的总体估计、传播阶段的划分、各个阶段的特点、译书方式的演变、传教士传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掌握比较翔实资料的基础上,作细致的分析。 四个阶段 晚清西学东渐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811-1842年。1807年,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奉派东来,成为第一个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1811年,马礼逊在广州出版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晚清西学东渐的序幕。以后,传教士们在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等地,开学校、办印刷所,出版书籍报刊,在当地华侨中传播西学,为日后到中国大陆活动打下基础。这一阶段,马礼逊等传教士共出版中文书籍和刊物138种,属于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的,有32种,比较重要的有《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贸易通志》、《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这些书刊,成为日后林则徐、魏源、梁廷枬、徐继畬了解世界情况的重要资料。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学校创办,开始了传教士在华人中进行教育活动的历史,也培养了袁德辉等近代中国最早的译才。马礼逊等所出版的西书、报刊,所办的新式学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不能与日后傅兰雅、林乐知等人相比,但这是一段历史的开端。近代西学东渐史上的许多第一,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诸如第一个中文印刷所,第一所对华人开放的教会学校,第一家中文杂志,第一部英汉字典,等等。这一阶段,传教士的活动,一方面因为没有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影响很难达于中国内地;另一方面,正因为没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其活动通常不会被视为西方国家政府的活动,传播者没有盛气凌人的气势,受传对象也没有被压挨欺的心理,传、受双方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文化交流在相对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第二阶段,1843-186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开始了晚清西学传播史上的新阶段。6个开放口岸,在西学传播方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香港、广州,在割让或开埠以前,早有西人居住,西学传播已有一定基础,开埠以后,西人来此,又有新的发展。二是福州、厦门,鸦片战争以前,传教士已通过在南洋闽籍华侨中的活动,学会方言,这两个城市开埠以后,传教士来此,没有语言障碍,西学传播活动比较容易进行。三是宁波、上海。这两个城市位于富庶的江浙地区,离中国中心地带比较近,在西学传播方面,很快超过上述4城。在咸丰年间,中国西学传播中心是上海、香港与宁波,出版西书机构主要是墨海书馆和华花圣经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