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近代人才群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益阳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古以来,湖南人才稀少,在全国排不上位置。皮锡瑞说:“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三百人,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破天荒。至元欧阳厚功、明刘三吾、刘大夏、李东阳、杨嗣宗诸人,骎骎始盛”①。到鸦片战争前后,湖南人才剧增,形成群体,并在全国人才群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道光时,湖南形成了以陶澍(1779-1839)为核心的第一批人才群,其代表人物有魏源(1794-1857)、贺长龄(1785-1848)、李星沅(1797-1851)、唐鉴(1778-1861)、汤鹏(1800-1844)、邓显鹤(1777-1851)、何凌汉(1772-1840)、贺熙龄(1788-1840)、何绍基(1799-1873)等人。他们从湖南走向全国,掀起了经世致用的思潮,并进行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兴利除弊的改革。到咸丰、同治年间,湖南又形成了以曾国藩(1811-1872)为领袖的第二批人才群,其代表人物有左宗棠(1812-1885)、胡林翼(1812-1861)、罗泽南(1808-1856)、彭玉麟(1816-1890)、郭嵩焘(1818-1891)、刘蓉(1816-1873)、江忠源(1812-1854)、曾国荃(1823-1890),李续宾(1818-1858)等人。他们以湘军为阵地,通过镇压农民起义,从满清贵族手中夺取了许多权力,发起了对中国近代化有积极作用的洋务运动。总之,从清道光时期开始,湖南人才罕见的情况已经根本改观。据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统计:鸦片战争前共收名人3332人(个别人名重复,或未注明省籍。下同),湖南籍名人仅22人,只占全国的0、66%;鸦片战争后共收名人468人,其中湖南48人,占全国的10、25%。又据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统计:1800年前出生的人物共收5898人,其中湖南籍仅46人,占0、77%;1800年以后出生的共收725人,其中湖南68人,占9、39%。可见,湖南近代人才比古代增加12-15倍,已经名列全国各省人才的前列。

      近代湖南人才群的产生和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现代史学家林增平先生认为:“在古代史上,湖南开发较晚,又长期被人们称作瘴疠卑湿之地,故文教远逊中原和东南地区,不能不令人产生湖南人物、罕见史传的浩叹。经历元未明初、明末清初两度大移民,湖南居民实行了历史性的全面更新,从面导致了湖南人口的新组合,形成了清代前居民不同素质、不同性格的新居民。近代湖南赢得‘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声誉,就主要是清初起进入湖南的移民,经数代的繁衍生息致使湖南的经济和文教都获得发展的结果”。林增平先生强调:“经过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度移民,湖南居民族源和血缘就基本上实现了更新,从而导致人口素质的提高”②。因此,湖南近代人才剧增。

      上述说法虽然符合湖南近代曾有大量移民的事实,却难以令人信服。根据林增平先生文中材料,湖南移民大多来自江西,约占移民总数的2/3;其次为湖北、四川、广东三省。据蔡寇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统计:道光及道光以后各朝共有名人348人,其中湖南47人,占13、5%;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分别为6人、10人、11人、19人,分别占1、72%、2、07%、3、16%、5、46%。四省名人之和,也少于湖南。又据肖一山《清代通史》关于中兴人物的统计:共列121人(洋人除外),其中湖南87人,占全国59、6%,四川6人,江西等3省均只3人,仅占全国的2、05%或4、11%,只有湖南人才的1/15或1/29。这样,就无法解释:湖南因移民人口素质提高而人才大增,而作为湖南人口母系的江西等省人才,反而远远地落后于湖南,人才罕见。而且,单纯从人种、族源来解释湖南人才增加的原因,似有和资产阶级人种学说混为一谈的危险。所以,关于外来移民使湖南人口素质提高、人才大增的说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认为,湖南近代人才大增,主要有下述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湖南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湖南近代人才群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首先,湖南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促进了湖南人才的迅速成长。自古以来,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湖南地处长江以南,又是一个内陆省份,开发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落后于全国。曾国藩说:湖南乃“山国荒僻之亚”③。但是,到了明清之际,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国内各地发生;加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渗透,都对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影响。东南沿海各省发展迅速,北方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特别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东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湖南是北方和东南沿海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新旧两种经济势力和文化思想互相争夺的中间地区。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一方面激励着湖南思想界,必然对各种文化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择优排劣,除旧更新。另一方面,也促使湖南人才走出省门,北上东下,向全国发展。这两方面的情况,都促进了湖南人才的产生和成长。

      其次,湖南近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湖南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明清时期的湖南经济,虽仍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新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对湖南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洞庭湖区的粮食生产,出现了某些商品化的倾向,由商人运销东南各省。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商家,亦进入湖南,收购产品,贩运货物。经济作物如苧麻、烟叶、香茹、茶叶、棉花、木耳等,不仅在省内进入市场,而且开始在全国销售。陶澍的祖父陶孝信“习种植外,时或市茶汉镇”,“人莫知其为商”④。安化是湖南内地山区,地主阶级已开始进入商场,其他地区进入商业的人肯定更多。手工业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较大规模的作坊和手工工场,湖南有色金属较多,各地均在开采,规模逐渐扩大,一般有矿工百人左右。辰溪是当时采铁冶炼的中心,其工人“岁不下万人”⑤。经济的发展,不少中小地主兼营商业,或集资开矿建厂。这样,具有经济势力的商人、厂主,不仅人数增加,而且必然推举自己的代表,问鼎政治。这些情况,也促进了湖南人才的生长形成,并使其利商、便商、用商的思想,成为湖南近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