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与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益阳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湘军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大怪物,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挽救了濒临没顶之灾的清王朝,并使其一度显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分解作用,从此满、汉统治者之间,势力对比起了显著变化,地方督抚往往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它一方面竭力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并大力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儒学;另一方面,不少湘军将领又成为“洋务运动”的积极鼓吹者和实力推行者,并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此外,它还对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社会势力的演变嬗递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表现,除资产阶级在洋务运动中产生和发展外,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哥老会的蓬勃兴起;一件是绅权势力的大发展。由于湖南是湘军的故乡,这两件事在湖南均表现得最为典型和突出。关于湖南哥老会的起源问题,笔者曾撰有专文考订和论述①,本文便集中探讨湘军与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问题。导致近代绅权势力大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尽可能予以全面说明,但重点论述湘军对近代绅权势力发展的影响。不当之外,请读者指正。

      湘军的兴起是近代绅权势力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中国古代社会原有“绅”与“士”的区分:绅,一般是指居官任职的“搢绅”;士,则为学道习艺的读书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二者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绅专指原官僚中离职退休的人员;士则特指读书人中已取得科举功名(秀才、举人等)而尚未做官的部分。一下一上,二者的地位逐渐接近,共同构成了地方上有一定势力和影响的社会集团,统称“绅士”或称“士绅”、“绅衿”。据查,“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未清初。清初成书的《福惠全书》就记载有《待绅士》的专条,指出:“本地乡绅,有任京外者,有告假在籍者,有闲废家居者,其交际之间,宜待之以礼,用刺相觌,悉照旧规;其有切己事,或兄弟子侄横罹意外,亦必周全体面,所以重衣冠而扶名教也。至于学校中有文章品行之士,特加优遇,贫寒不给者,或分廉俸资之膏火。……其于风教默化潜移,正自不小”②。这说明,其时绅士已成为一种介于官民之间,享有一定特权,影响地方文教风化的社会势力。

      历史进入近代,绅士阶层又有着新的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是队伍的壮大。无论是离退职乡居的官僚,还是取得功名的士子,在数量上都有较多的增加,形成愈来愈大的社会集团。第二是结构内涵的变化。除离退职官僚和取得功名的士子外,还崛起了一大批军功出身、荐举出身以及捐纳出身的人员。特别是军功出身的绅士,由于其数量庞大,成为近代绅权势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的军功绅士,往往目不识丁,并不具备士人的特性,却构成绅士阶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由捐纳或荐举而获得身份的绅士,则除了饶有田产的地主外,还有部分工商业者,后者一般较为开明。第三,由于上述,近代绅士的社会作用也与此前有异。如果说,在封建社会末期,绅士主要是在文教风化方面施给影响的话;那么,进入近代后,绅士可以说在地方政治、经济、文教、社会公益事业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绅士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社会势力在封建末期出现,并且在近代历史时期获得较充分的发展,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趋衰落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产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中特别以湘军的兴起和裁撤影响最大。兹分别概述如下:

      一、政治的腐败与政局的动荡,使大批官僚源源脱离或被抛出官场,还乡为绅。他们在乡居中,有的不甘寂寞,继续干预地方军政事务;有的利用丰厚的资财,热心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凭借他们的声望和诸种关系,成为地方各项事务的主持者和裁决人。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使愈来愈多的举贡生员投入绅士的行列。在科举制度下,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某项功名,通常是跻身官场的主要阶梯。然而官场的容量有限,而科场取录的各类功名人员却如过江之鲫,多得无可估量,特别是在近代科举制度弊窦丛生的条件下,更是如此,以致往往是委任实官者,不及科举中第人员的1/10。大量未获仕进的士子,包括一些候补、记名人员,壮大了绅士队伍,凭借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功名和衔称,在地方事务中发挥作用。

      三、湘军等的兴起和裁撤,成为近代绅权势力大发展的重要契机。湘军(以及按湘军营制组建的淮军等)在短短十数年间,招募达数十万人之多。大批湘军将领,由此而跻身于清王朝封疆大吏、枢府要员的行列;因军功而获保荐各类虚衔者,更是多得不可计数。另一方面,由于湘军不是清王朝的经制之兵,即使在它存在期间,招募与裁撤也是比较频繁的。这样,大量的军功人员,主要是保荐虚衔的人员,包括少数退职的显贵,就源源不断地退归故里,加入绅士的行列。其数量之多,曾一度超过了作为绅士主体的举贡生员和离退职官僚,加剧了绅士队伍的膨胀和复杂化。

      四、捐纳的实行,为部分工商业者跻身绅士行列打开了方便之门。捐纳并非始自近代,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早已存在。只是在往昔,它多属临时性的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而至近代初期,捐纳才开始大肆推行。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连年用兵,穷于应付,为了缓和庞大军备支出所造成的严重财政困难,除了提高各种赋税和举办厘金外,又大力提倡和奖励捐纳,给予各种实官和虚衔,实际是公开卖官鬻爵。此举一方面反映了清王朝经济的凋敝和政治的腐败,另一方面却在近代开辟了一道新的资金流向,并使捐纳者的身份和资金来源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因为在封建时代,捐纳的人主要是土地所有者(地主),资金主要是地租收入,而到近代,则有越来越多的工商业者也以经营所得投向捐纳之途了。所以当时有人写道:“天下自捐纳之例开,朝延之上几有市道焉。……从此守财之虏,纨绔之子,只须操数百金、数千金,数万金以输之部,立可致荣显。朝犹等于负贩,夕已列于缙绅矣!”③《申报》也刊文称:中国“商之与官,本不相联络。其间惟经营大获,纳资得官,乃得厕身于搢绅之列”④。由此而出身的绅士,为数虽相对不多,但凭借其优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在社会各项事业以至政治活动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