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为了维护民族利益,通过对“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等传统观念的批判,提出了“士商平等”、“商为国本”、“由商及富,由富而强”的一系列具有反抗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主义思想。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是早期改良派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传统经济结构受到猛烈冲击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洋务运动实践的推进而萌生、发展起来的。当时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何启等为代表的有远见卓识的一批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魏源“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从民族利益出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和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为基础,力求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中西贫富强弱的本源,并积极寻求抵制列强商品输出的有效途径,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和“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具有反抗传统和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主义思想。然而,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还刚刚诞生,对生产与流通、工和商的关系还不甚明了。因此,他们所指的“商”常常是包括近代工矿交通业在内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他们的重商既有扩大海外贸易的一面,也有发展近代工矿交通业的一面。可是,早期改良派作为洋务运动时期的一个社会群体,和洋务派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洋务派同改良派的真正差别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①本文拟从破与立的角度来论述早期改良的重商主义思想,以期对其历史功用作一简单的评介。 一 对“重本抑末”传统的否定和反叛,是早期改良派“重商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他们区别于西欧“重商主义”所独有的东西。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由商鞅最早提出、经韩非子进一步发展和全面阐述的“重农抑商”思想,是根植于封建农业经济的一种政治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主导思想和传统国策,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持续不衰的理论基础。到了近代,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门户洞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内地,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和统治模式受到冲击,从而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19世纪60年代初,曾国藩在洋务活动中就产生了“商鞅以耕战,泰西以商战”②的认识。之后饱尝民族耻辱的士大夫们逐渐认识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意识到“商”在国家富强中的地位和作用。郑观应在其《商战》篇中鲜明地指出:“古有四民,商居其末。……不知商贾虽为四民之殿,实握四民之纲。士有商则行其学,而学益精;农有商则通其植,而植益盛;工有商则售期作,而作益勤。商足以富国,岂可视为末位。”③“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④显然,他们是把“商”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来考察的,并赋予商民全新的内容。当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历史的大趋势,唯其如此,才能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稳操胜券。“古之时,小农各安其业,老死不相往来,故粟布交易而止矣。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己利,籍商以强国,籍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若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⑤“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有效的对外贸易正是国家富强的本源。 郑观应之前的另一位改良派思想家王韬,通过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批判,论证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出了以发展工商业为实质内容的观点。他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这是“舍富强而言治民,是不知为政者也”⑦。可是,“迂拘之士动谓朝庭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⑧,照此国家求富强犹缘木求鱼,他在否定“重农抑商”的同时,驳斥了所谓“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⑨的观点,揭露了顽固守旧分子侈谈重农的虚伪性,指出他们所谓“重农”,并非出于对农业生产的关心,而仅仅是为了“丈田征赋,催科取租”⑩,即为了封建地主赋税的攫取,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经济制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了“重农抑商”思想的实质。 伴随着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批判,附属于封建经济范畴的“义利观”也开始动摇,言利、逐利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们从振兴商务出发,对顽固派不言利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了他们的义利观,继薛福成的“圣人正不讳言利”之后,陈炽在其《续富国策》中指出:“吾虑天下之口不言利者,其好利有甚于人也;且别有罔利之方,而举世所不及觉也。”(11)揭穿了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贪婪的封建官僚虚伪而丑恶的嘴脸。不言利、空谈义并不能解决人们须臾不可缺的物质需要。“夫财利之有无,实系斯人之生命,虽有神圣不能徒手救饿夫。”(12)可见改良派的“言利”包含有发展物质生产的涵义。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唯人竞利则争,争则乱。义也者,所以剂天下之平也。”(13)即既不能因利而使人争斗,因利废义,亦非以义代利。只有通过“义”的调剂而趋于公平,才能刺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改良派把言利、逐利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指出积财、求利是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冲破了“君子不言利”的藩蓠,从而确立了较为接近现实生活的义利观。 从上可知,考察早期改良派的“重商主义”思想,应该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确定其内涵。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经济侵略刺激的后果,虽然导致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分解,但根植于自然经济内部的、以“重农抑商”为核心的“贵义贱利”思想仍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这是早期改良派变革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的现实。“恃商为国本”,发展民族工商业,必须从根本上破除“重农轻商”的观念,“变降古之习,视商如士”(14),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商”在近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们从这点出发,展开了对传统经济观的反思和批判,最终导致了农本观向商本观的转变,贱利观向贵利观的转变,形成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早期改良派正是在对“贱商”、“商末”观的批判中形成、确立了其“重商主义”思想。因此,对“重农抑商”、“不言利”观的反叛是早期改良派“重商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点是西欧重商主义所不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