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关系十分密切。他既注意清除儒家思想已经僵化的躯壳,又努力提炼其中的精华,加以宏扬光大。他从现代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看待并转换传统,使之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英明地预见到儒学的现代价值。他在厘清儒学范畴、构想现代儒者人格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建树,因而对于现代新儒家思潮有相当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孙中山对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兴起起了前导和先驱的作用。 作者宋志明,1947年生,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孙中山既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有原创力的思想家。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深厚的学养,对中外各家学说都很熟悉。孙中山思想的研究者大都注意到孙中山向西方思想学习的事实,而对他同中国固有思想的联系似乎没予以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孙中山思想不可能出现在中华文明大道之外,因为它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①,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这不能不在他思想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孙中山一方面清除儒家思想业已僵化的躯壳,另一方面努力提炼其中的精华,加以宏扬光大。他以现代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审视传统,转换传统,使之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英明地预见到儒学的现代价值,对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拟从孙中山如何反思儒学的缺陷,如何挖掘儒家的思想精华,怎样启迪现代新儒家等问题入手,揭示孙中山同现代新儒家的思想联系,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反思 孙中山不是埋首书斋的学究,而是投身于民主革命实践的革命领袖。他从革命家的立场出发看待儒家传统文化,自然不会受到传统的束缚。他尊重传统,但绝不迷信传统,对于儒家传统中的糟粕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批判精神。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已蒙上一层封建主义尘垢。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其权势,将儒学改铸为他们手中的思想工具。官方化了的儒学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的面貌,首先必须去掉思想上的枷锁,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种思想解放运动最初以自发的形式进行。自戊戌维新开始,进步的思想家从西方引进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以西学反对旧学,向官方儒家发起攻击。辛亥以后,窃取中华民国总统之职的袁世凯再次举起祭天祀孔的旗帜,鼓噪复辟帝制。袁氏的倒行逆施激起思想界的极大愤慨,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到1919年进入高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思想解放运动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呼喊着“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清算官方儒学,造成空前未有的思想震荡。 孙中山出于革命家的敏锐,充分肯定新文化运动的价值。他在《关于五四运动》一文中写道:“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变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2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从这篇文章反映出,孙中山相当重视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正确地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成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在新旧两种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孙中山不是站在旧思潮一边,而是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思潮的一边。这充分显示出他伟大的革命家的识度和气魄。 实际上,孙中山对官方儒学一直抱着批判态度。在辛亥革命以前,他就把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官方儒学的封建专制主义倾向上。 早期儒家虽然有浓重的忠君意识,但并不主张绝对地顺从君主。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孟子甚至认为反抗暴君亦未尝不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自汉儒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论,才把君臣关系说成片面的服从关系。唐代的韩愈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做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做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韩昌黎集·原道》)他的诛民说把权力和义务作了分离:君主有不受限制的权力,臣民只有顺从的义务。这种君臣关系论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正统意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被视为不可更改的天经地义。 孙中山对专制主义的正统意识极为反感,他认为这正是中国社会愈益腐败的祸根,以至于弄得民族衰败,列强入侵,使中国陷入积贫积弱的境地。他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当以封建专制主义为对象,三民主义就是针对专制主义而提出来的。民族主义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族解放;民权主义就是“倾覆君主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就是防止少数资本家垄断国计民生,平均地权。三民主义都是围绕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这一根本宗旨而展开的。孙中山指出:“总之,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