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之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严鋕钰 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

原文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作了许多比较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是不同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就中国洋务运动和大体属于同一层次的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作比较①,考察两者的历史背景与主观动机、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之异同,以从某一侧面展示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与主观动机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又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就在清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内当权的一部分地主阶级开明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企图通过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军事装备和生产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以镇压人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早在1860年,曾国藩就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②。1864年,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函中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③。洋务派办洋务,其目的除了镇压人民起义外,是否还具有御外侮即抵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一面?应当说是有的。洋务派并非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既有妥协退让的一面,又有矛盾抗争的一面。1864年,李鸿章在上奏中就曾说:“臣查西洋诸国以火器为长技,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④当然,在镇压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心的人民大起义之前,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在镇压人民。至于在镇压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心的人民大起义之后,到了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就有所变化,御外侮及与洋商争利逐渐突出起来。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就办洋务自强各项: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提出了具体办法,其目的就是为应付清政府所面临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⑤。1876年,洋务派福建巡抚丁日昌上奏朝廷,请在台湾筑铁路、开矿山,以达自强,也强调“台事以御外为要”⑥。清政府要员中稍有远见者也逐渐认识到“中西通商互市,……盖天运使然,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⑦。

      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日本西南诸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历史背景如下:(一)日本德川幕府统治已经进入晚期,封建制度出现危机。幕府及各藩财政日益困难,连年出现赤字。如萨摩藩1827年时藩债高达金500万两。于是,幕府和各藩大名为转嫁财政困难,常常削减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致使下级武士的生活水平下降。更有的下级武士被主人裁减,成为无主的浪人,失去生活来源,穷困潦倒。下级武士贫困化而不满现状,使幕末日本封建阵营发生分化,大大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力量。在此同时,幕末农民起义与市民暴动连绵不断,特别在天保年间(1830-1843年)和庆应年间(1865-1868年),形成两次大高潮,动摇了幕府及各藩的封建统治。(二)天保改革时,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日本尚未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门户。但日本与中国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不完全相同。日本比较重视了解西方国家情况。特别是1720年以后,德川幕府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部分地放宽了锁国政策,促进了西学在日本的传播。西学的传播在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到19世纪中叶开国前后,在日本逐渐形成了一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主张学习西方文明的下级武士改革派。(三)1854年以前,日本国门虽未打开,但西方国家亦已多次试图入侵日本。据统计,从1816至1846年,英、美、法船舰曾11次来到地处日本西南沿海的萨摩藩。西方入侵的威胁和国内阶级斗争的激化相结合,使各藩大名产生了强烈的“内忧外患”危机意识。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更逐渐产生了应付西方冲击、主张改革的思想。(四)鸦片战争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本人心目中一向是东方文明中心的“天朝上国”居然被一个英吉利岛国所败,这就不能不引起他们的深思:清朝政府为什么失败?日本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中国的厄运?日本许多有识之士分析了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根据本国实际,提出了学习西方长技、加强海防建设以及改革内政等对策。如1842年,兰学家松代藩士佐久间象山提出了加强海防建设的意见书,即《海防八策》,主张制造军舰、大炮及建立新式海军为当前“最大之急务”⑧,1854年,亦即美国强迫日本开国的那一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主张⑨,类似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同年,魏源的《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日本下级武士改革派竞相阅读。《海国图志》的传播对于下级武士改革派认清形势,吸取中国教训,立志改革,学习西方,起了重大作用。日本学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在上述背景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幕末武士分化,下级武士贫困化而不满现状,使日本封建阵营发生分化…(二)西学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及其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三)日本对西方资本主义冲击的反应较为迅速。这三点是日本不同于中国之处,这些差异对日本西南诸藩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不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就在上述背景下,西南诸藩下级武士改革派先后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天保改革,其目的是摆脱财政危机,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以镇压人民起义并对付西方强列冲击,维护封建统治。进入19世纪50年代之后,西南诸藩进一步改革,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装备、机器设备、科学技术,以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对抗中央幕府并加强海防、抵御外侮。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以对抗中央幕府,最后进一步发展为武装倒幕,这是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全然不同之处。这一特点对后来中日两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

      中国洋务运动

      1861年1月,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处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洋务运动正式开始。洋务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大体上前10年为第一阶段,以“自强”活动为中心,主要内容为购买洋枪、洋炮、练洋操,以及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20年为第二阶段,为“求富”阶段,主要内容是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及交通运输事业,并建立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水师。

      1、第一阶段:“自强”活动。洋务运动初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向外国购买大批新式武器,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李鸿章等还聘请洋人,教练清军洋操和使用这些新式武器。1861年,洋枪队头目华尔就曾在松江教练清军1200人学会使用洋枪洋炮。1862年,洋务派又在天津、广州分别聘请洋人教练清军共1800多人。

      在此同时,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他们向外国购买机器设备,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1864年1月,李鸿章创办苏州洋炮局,买下一批英国机器,试造枪炮。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外国机器生产的近代军工企业。此后,洋务派加紧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到1894年,这类企业共办19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创办于上海,是19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主要生产枪炮、弹药、兵轮、水雷等。该局1867年时有工人500,1869年增至1300人,1894年再增至2800人⑩。局内还附设机械学堂和译馆,培养技术人员及翻译西书。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于福州马尾。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也是当时设备最齐全的一个造船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