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清政府在军队中进行了长达17年的军制改革。这场改革,涉及到军队建制、部队编制、兵役制度、训练内容和管理教育等方面,使中国军队“向近代化阶段发展,缩短了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①。在这场改革中,李鸿章、胡燏棻、张之洞、刘坤一等是作了很大努力的,但袁世凯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有人认为,“新军的建立,是清代军制史上最后的一次重大改革,袁世凯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②”本文就此试述如下,以求同行赐教。 呼吁军制改革 经过甲午战争惨败,清“中外臣工条列时务”,大抵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③。“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④”清廷也连发上谕:“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认为这是自强的“关键”,“救时第一要义”。1894年11月成立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军务处。 在清末的军制改革中,袁世凯也是一个积极的鼓吹者。甲午战争刚结束,袁世凯就上书军机大臣李鸿藻,认为“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汰冗兵”,“退庸将”,聘洋人,严教习,练器械,学指挥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袁世凯被调督办军务处差委。他又进一步指出,甲午战争之失败,“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要求朝廷“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袁世凯通过编练武卫右军,更加感到练兵重要。他在给慈禧太后的奏折中深有感触的说:“夫有兵不练,与无兵同;练不如法,与不练同”。“练习洋操,备极繁难,约而计之,其端有四:一则陋习必痛与扫除,一则将弁必讲习韬略,一则士卒忌惰游充数,一则器械参差不齐”。他恳请皇太后“饬下统兵大臣,参仿各国戎政,详拟兵法操法军规器械”,颁发各直省军营,一体遵照,认真训练⑦。 袁世凯的这些话,应该说是切中时弊,符合当时清军实际的,对当时的军制改革是有积极作用的。 立定划一章程袁世凯不仅是军制改革的鼓吹者,也是军制改革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八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接练新建陆军后,就很快参照西制和湘淮军制度,拟定了新军营制、编制、饷制和军律,初步统一了武器装备。他把新建陆军分为步队、炮队、马队、工程队、下设营、队、哨、棚,使新建陆军成了合成军;规定了上至统领下至伙夫的饷银数额,提高了军人待遇,解决了部队的后顾之忧;制定了斩律18条,使军队纪律有了严格要求;创办了炮兵、步兵、骑兵、德文等随营学堂、讲武堂和学兵营,使将弁士卒有了深造的场所,在小站的三年时间里,袁世凯做了这么多事,应该说成绩是不小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袁世凯被调山东编练武卫右军。这一期间,他组织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46人总结练兵经验,绘制操规图说,共造册12本,阵图1本,图说清单1件,并修订了营制饷章。《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系统地阐述了“训练总说”、“训将要言”、“训哨弁要言”和“训兵要言”。“图说”中虽有忠君效将思想,但对于在训练军队中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向中国发动了猖狂进攻。在同八国联军的作战中,新军“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这支近代化的部队完整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加之,袁在山东编制了武卫右军先锋队,“军队数量比原来增加了二倍”⑧;而且因围剿义和团“有功”,清政府就在李鸿章死去之后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此,他接练了自强军,创建了北洋常备军。并在带兵实践中,制定了募兵章程,确定了士兵服役年限(3年),创立了新的军队体制。这些制度,对于军队建设都是必要的。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为了统一军权,成立了练兵处,任命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这时袁虽为会办大臣,但却操纵了军队实权。他借着这一权力,凭着慈禧支持,在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在各省普练新军,统一番号,统一营制,统一饷章。至1911年,全国共编练新军14个镇18个协4个标共17万余人。至此,新军的营制、编制、兵制、官制、饷制、训练、征调、奖惩、服装、军器等制度基本确立。这在中国军事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成就。美国军事专家拉尔夫·尔·鲍威尔指出:“直到1911年革命到来以前的这一段时间,实际上中国的正规军队是陆军。这是一支比它的前辈都远为优越的军队”⑨。 新军生面别开 规模空前的改革,使清末军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军制的变化,清军成了一支新型的、近代化的军队。这支新军与旧军相比,有许多重大的区别。 军队编制:清军先后编为八旗、绿营、防军、练军、乡兵、土兵以及私兵制的湘军和淮军,兵种多为步兵和马兵,水师很少。建制最高为营,这样很难适应大规模作战。新军除水师外,陆军“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马炮队各一标,每标三营,每营马四队炮三队。工程队一营,每营四队。辎重队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每队皆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二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二排,每排三棚。各种队伍每棚目兵14名,计全镇官长司书等748名,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12512名。⑩”这为后来的合成兵种及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建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