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古代历史上,尤其是汉唐,是享尽荣耀的民族,但进入近代,又是历尽磨难,备受屈辱的民族。屈辱,引起反省,反省促进觉醒。这种反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层到深层,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一 近代中国人主要经历三次大反省,思想观念的三次大更新。 鸦片战争失败引起中国人的第一次大反省,在御侮图强的斗争中,破除了夜郎自大观念,开始睁眼看世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鸦片战争以前,由于长期闭关自守,从朝廷官员到士大夫,皆昧于世情,认为天圆地方,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国家并不清楚,总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周边不过是些“蛮夷”小邦。无怪乎当西方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华献给一幅包括五大洲、三大洋的《万国舆图》,官绅们看罢大怒,指责该图把中国画小了,而且不在世界中心。也怪不得当乾隆、嘉庆在接见英国使团时,对英国的科技产品傲然视之,认为此乃“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奇巧之物”。①这是长期锁国政策的必然恶果,士大夫“家诵诗书,人识忠孝,知有中国而不知有外夷”。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朝野人士大吃一惊,大开眼界,为什么一个拥有八九十万常备军,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竟然败绩于从海上而来的蛮夷之邦?这是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大反省,反省者,就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找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反省的结果是:长矛大刀不如洋枪洋炮,以风帆为动力的木船不如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舰。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首次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③的主张。“师夷”就是发现了中国有不如“夷”需要效法的地方,这是开创性的,为前人所没有提出的;“制夷”则是爱国主义的,具有御侮自强,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意义。这是魏源从沉痛的历史教训中提炼的新思想。“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为了“师夷”,就得了解夷情,于是有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睁开眼睛环顾四海、五洲,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其中杰出的代表是林则徐,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书,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在他的倡导下,开创了西学东渐的风气。继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之后,相继问世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1846)梁廷枬的《海国四说》、(1848)徐继畲的《瀛环志略》(1848)、夏燮的《中西纪事》(1850年初稿,1859年重订,1865年改定)等。一些以介绍近代西方科技知识为重点的译书机构亦应运而起,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江南创造局译书馆、墨海书馆、标致书院等。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没有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下,发生了夷夏观念的转变。夷夏之别的观念,根深蒂固。夷者,古时专指居于四方边境之未开化之少数民族,“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鸦片战争前后亦泛指中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但随着睁眼看世界,传统的夷夏观为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所取代。在这一个问题上,表述得最为明确、完整的当推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洪仁玕在流亡香港的7年中,认真研究东西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风俗民情,其中有英、美、德、法、瑞典、丹麦、挪威、法国、土耳其、俄罗斯、波兰、埃及、暹罗、交趾、日本、琉球、马来亚、秘鲁、澳大利亚、新加坡、天竺等国家和地区。他认为国与国之间应平等交往,必须掘弃陈腐的夷夏观念:“凡于往来言语文字,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⑥ 甲午战争失败引起的中国人的第二次大反省,在“救亡图存”的呼声中,破除了“中体西用”观念,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和拼搏精神,开始着眼于改变现存的政治体制。 甲午战争的失败比鸦片战争失败更为惨痛,教训更为深刻:(1)鸦片战争的侵略者英、法,毕竟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列强,而日本,在当时中国人眼里不过是东瀛弹丸之地。大清帝国居然为一个小国所打败,割让台湾,赔款2万万两之巨,大失体面。“夫倭奴之于外洋诸国,不过弹丸黑子,恃其一战之胜,中国即竭天下之财力以啖之”,⑦“亘古以来,敌人之所万难要求,从未要求者,一旦而为日本尽要之。致使外夷快心,社稷蒙耻,天下同愤,千古贻讥。”⑧(2)兴办30余年的“洋务”,竟毁于一旦。“夫中国自发捻平定以来,讲求洋务几三十年,而一旦付之旅顺、威海一炬。岂昔之所求者无效,而今之所求者果有效乎?”⑨此乃“中体西用”论的破产。(3)形势日趋严峻,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后,中国势绌,日本得利,若“群为效尤之请,咸思无厌之求,瓜剖豆分,蝟集蜂起,祸在目前”。⑩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形势下,民族反省思潮较前有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发展。 一是培育了忧患意识。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以亡国灭种、做他族奴隶的危险来唤醒国人,他说:“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膦,久垂涎我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繁。蚕食鲸吞,已效(尤)于踵接;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鸣呼危哉!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夏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11)严复在甲午战争之后,很快翻译出版了英国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规律,不仅适合于生物界,而且适合于人类社会的“天演公例”,此时此刻,以“弱者先绝”,劣者必败来唤醒国人,其寓意之良若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他在《译〈天演论〉自序》所表述的:“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中国人虽有居安思危的古训,乃系修身格言。就与邻邦交往而言,则以“天朝上国”而自傲,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周边则是蛮夷小邦,“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12)这正如容闳所指出的:“国人夜郎自大,顽固性成,致有今日受人侮辱之结果。”(13)甲午战争的失败,培育了强化了忧患意识,破除虚骄之气,改变僵化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方式,正确估价自我,客观对待他邦,防患未然,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