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解说

作 者:

作者简介:
[日]依田熹家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日文化交流

      甘慧杰译

      编者按:本文是依田熹家教授在翻译本所研究员熊月之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时所加的解说。依田熹家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他在《解说》中认为,日中的近代思想是共同拥有欧美知识,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香港、上海、东京在近代先后成为东亚地区西学传播的主要窗口。因此,在研究一国历史时,不宜仅限于一国范围作孤立考察,而应置于亚洲、世界范围作比较分析。对中日两国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输入背景下文明转轨进程的比较研究,是近年两国学者颇为关注的课题之一,依田教授翻译《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也与此不无联系。为沟通信息,开阔研究视野,本刊特将《解说》全文译介,以飨读者。

      (一)

      日本和中国,与那些近代化“先进”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起步要晚得多。对于这样的国家来说,如何引进和吸收有关欧美的近代国家的知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有关欧美近代国家制度的知识的传入,日本要比中国稍微早一些,而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的洋务书刊的盛行,日本从中国得到这类题材的信息数量也越来越多。幕府末期,日本大量翻印了这类书刊,致使两国在这方面的知识达到了共有的程度。两国在这个时期都已经了解到,欧美的政治,是由相当广泛的议会制来决定国家重要事项的。但是,两国却都把议会等同于衙门,把议员等同于官吏,这种认识持续了很长时期,而且也都没有正确地理解诸如有广大人民代表参与的政治以及三权分立等事物。在日本,尽管幕府每年向欧美派遣使节团直接和欧美社会接触,并且参观了欧美国家的议会,但这种认识并未得到更多的改善。

      然而,在求得欧美国家制度的知识之后,在日本,受其影响而欲改革国家制度的意向很快地付诸实施,而在中国,这种意向的实施,一直要等到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是因为,幕末时期的日本,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正处于为消除政治上的割据性而需要建立统一国家的过程。同时,面对外国的压力,为了能使幕府、藩等的实力凝聚起来,以及为了集聚朝廷、幕府、诸藩等形形色色的政治要素,欧美的议会制度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另外,在江户时代末期,作为当时统治机构构成原则的世袭制的弊端已日益明显,而用议会制作为“提拔重用”的手段来克服这种弊端已被强烈地意识到了。与之相反,在中国,尽管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完成,但是却存在着“国内已经统一”的幻觉,且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而制度又是其文化传统的根本所在,改变制度就是反对文化传统,这种观念普遍存在。

      虽然日本采用欧美的制度来改革本国制度的意向已在幕末的文久年代开始出现,并在庆应年代(注:文久和庆应,都是幕末时期日本的年号)显得轰轰烈烈,但是这种改革意图的方向仅局限于在以各藩联合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国家,而让广大人民及其代表参与政治等等的主张几乎没有提到。因此,带有这种本质而产生的明治维新政权,与其说它是近代国家的政权,不如说它是作为近代国家之前提的统一国家的政权,也可以说它在本质上是极权主义的。而中国在这一时期,作为近代国家之前提的统一国家还没有形成。与其相反,统一国家在日本的形成,对其以后的近代化来说,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中国,清朝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并不是作为近代国家之前提的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这种情况即便在“同治中兴”之后仍未改变。因此,这个问题直到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兴起的戊戌变法运动才提出。而且,制度本身的近代化成为问题的时候,由于中国缺乏“统一国家”这个前提,必然地要同时追求“前提”和“近代国家本身”这两个不同阶段的任务,于是带来了思想和运动的困难和混乱。但是,如前所述,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在主观上追求“近代国家本身”这一目标,但客观上却在追求“作为前提的统一国家”的实现,即把形成以清朝皇帝为中心的统一国家,作为其变法的中心目标。因此,追求真正的近代国家的任务,就落在了此后以孙中山等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肩上。从此,在缺乏近代国家之前提的统一国家的状态下,为实现近代国家而进行的各种运动接连不断。以至于辛亥革命之后,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

      日本和中国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两国受到列强的压迫强弱有别外,在完成统一市场方面也存在差异。另外,面对列强的压迫,没有进行有效的反击,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国民国家、民族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日本,幕府体制下的统治机构虽已分裂,而在江户时代中期,以大阪、江户为中心的统一市场已大致形成。包括虾夷、琉球在内,大体上都被纳入了统一市场之中。这种要求以统一市场为基础来实现统一国家的意向日臻强烈。在幕末的“尊王论”和“国学”中也含有实现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国家为目标的内容。因此,在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统一国家。在此基础上,以实现近代国家为目标的意向得到加强。自由民权运动最终实现了拥有相当宪法和议会等带有近代国家之基本性质的明治宪法体制。与中国相比,日本只不过拥有狭小的国土,而且四面临海,因此,在江户时代中期,凭借着这一阶段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利用海运,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统一市场,这说明当时的交通工具对统一市场的形成起到了有利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日本是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来解决近代化问题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