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宫玉松 山东财政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文史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城乡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呈现出新旧交替、由传统趋向近代化的复杂的过渡形态特征。一方面近代意义日趋增强,表现在城乡社会分工扩大,乡村城市化发展,城乡相互联系与依存加深,城乡贸易与人口流动加强等;另一方面又因袭了浓厚的传统色彩,表现在比较完整的近代意义上的城乡关系只存在于少数地区,城市数量少、经济辐射力和带动作用弱,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城乡经济联系依然相当隔绝等。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结构又使城乡关系带有严重的半殖民地色彩和高度的空间不平衡性。近代性、前近代性、半殖民地性、不平衡性相互交错,使城乡关系严重扭曲而畸形,尽管其中透露出若干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亮色,但最终未能冲破浓重的黑暗。

      中国近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伴随外国资本入侵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乡村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城市近代化色彩日趋浓厚,城乡关系的传统格局轰然坍塌,开始了走出旧门槛、迈向近代化的痛苦的蜕变过程。

      一、城乡分离——乡村城市化

      城乡分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所谓城乡分离,一方面是空间地域上的分离,即乡村城市化;另一方面是社会分工角色的转换,即一部分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源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中心。

      近代以前城乡空间分离的微弱,突出表现在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比重低、乡村城市化进程缓慢上。近代以后才真正启动了乡村城市化的车轮。空前的社会变动给停滞许久的城乡分离注入了新的活力后,冲出了落后闭塞的中世纪,闯进近代的大门。具体表现在:

      1.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一部分乡村地区由于获得开矿设厂、通商开埠、修路建港等历史性机遇,而发展成为各种类型的城市。例如山东省的烟台、青岛、威海、龙口原来都是寂寞荒凉的渔村,由于被辟为商埠而迅速崛起为城市。江西安源本是人烟稀少的乡野,由于开采煤矿,集结几万矿工和商民,形成数里长街,一时号称“小南京”。唐山原系一小村庄,1877年创办开平矿务局后,渐形发达,京奉铁路通车,遂成重镇,人口移居亦众。石家庄直至1903年,还是荒芜村落,由于正太、京汉两路在此交汇,近代工商业迅速发展,遂成重要中转市场,到30年代已有人口10万。哈尔滨原属松花江边的一个小村镇,1898年俄国人在此开筑铁路,顿成交通枢纽,加上周围土地肥沃,地产丰富,开垦迅速,很快成为东北重镇。大连、旅顺本是一荒凉海滩,自南满支路修成通车,该地筑港开埠通商,迅速崛起,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贸易港口。

      城镇数量的增加从以下数字中可见一斑,1796-1820年松江、苏州、滦州、代州4个州府共辖有市镇235个,到1875-1908年增加为341个①。1925年东北地区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从20世纪前的2个增加到3个,5-10万人口的城市由1904年的4个增加到9个,1-3万人口的城镇由24个增加到51个②。美国学者斯金纳尔统计,1843年中国(不包括东北和台湾)计有大小城镇1653个,1893年增至1779个③。

      2.城镇人口数量增加,与乡村城市化相伴而行的必然是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从而使城镇人口规模和比重有了较大增长。据统计,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2万,占总人口的5.1%;1893年城镇人口2351万,占总人口的6.0%;1949年城镇人口576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10.6%④。上海1843年只有23万人,到1880年突破100万人,1914年为200万人,30年代初达到350万人,1949年已达550万人。

      我国近代城乡分离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近代化因素仅限于少数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尚笼罩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势力之下,就使乡村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不均衡发展和总体落后的特征,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世界城镇人口比重由1800年的3%增加到1900年的13.6%和1949年的28.8%)。这与中国近代社会有发展但又发展不足、滞留于转化阶段的状况是一致的。

      二、城乡社会分工

      近代以前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乡社会分工非常落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⑤正反映了城乡经济的同一性以及社会分工的落后性。在此情况下,乡村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心,“耕作居于支配地位”,整个社会呈现出浓郁的“乡土特色”。“从事农业的居民自己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几乎没有交换和分工”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联系而未发生分离。城市主要作为封建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中居住着大多是官僚、地主、商人、军队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仆役、奴婢、娼妓等消费性人口。城市的消费性大于生产性。城市手工业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主要是供城市自我消费、自我服务,因而经济意义严重不足,远未成为独立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的经济中心。这种“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城乡社会分工的发展。这在市场结构上得以反映,鸦片战争前的市场结构呈现如下特点:以农民为市场主体,以农产品为主要交换对象,粮布之间的交换构成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而两者都是由农民生产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