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类社会在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重挑战。这个挑战主要不是来自于经济,而是来自于价值信念。大学生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价值观指导之下做出的。许多大学生无视道德观念,拜金主义泛滥,利己主义盛行,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感情淡漠。本来,道德应该是指导学生恰当地引导自身的激情、欲望和追求,陶冶情操、健康地发展自身的个性与创造力,使身心达于和谐,臻于幸福;应当是指导学生合理地调整相互关系,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使个人与社会达于和谐,臻于善美。但是“大学生往往机械地理解伦理道德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以为凡是物质生活中存在的、成为时尚的,就应当成为道德的内容,从而使伦理道德失却其崇高的心灵震撼力,沦为大学生经验生活、感悟存在的辩护士”[1]。这既是伦理道德的不幸,也是社会发展的不幸。如果社会缺乏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大学生的崇尚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失去起码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人的尊严感与正义感。那么,什么真理、理性、价值、秩序,统统将不复存生。 一 改革推动着道德主体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逐渐激发起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的兴趣,关注和追求。这种变化表现为个人摆脱精神上和实际中的束缚,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独立自主、自尊的新的个人价值观。大学生的这种自我发展,我们需要辨证地看待:一方面,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它也是使现代社会具有活力的一种精神;另一方面,大学生只关心自己,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与增长,导致对他人、对公共利益的淡漠,对祖国和民族意识的淡化,利他美德和集体主义受到歪曲和轻视。这种结果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这些矛盾有些是因为道德观念落后引起的,有些是改革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有些则是改革的道德代价。有人认为“这会形成一种悖论:要发展生产,就必须牺牲道德,而要保持道德水平,就不能不进行改革”[2]。这种悖论说明,每当社会变革或生产发展的高潮来临之际,每当触动了人们稳定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结构时,往往会出现道德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冲突与失衡。这种失衡的表现主要是: (一)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性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许多大学生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成才与发财之间徘徊。价值观困惑和矛盾体现在三个反差上: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校园内外的反差,即实际存在的道德双轨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也在蔓延,长年累月苦口婆心教育的成果,常常被某些错误舆论误导,被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丑闻抵消;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金钱、急功近利倾斜,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未来。总之,“大学生在面对求新与守成,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在关心与淡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3]。 (二)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 大学生的精神不满足追求及其迷误,在社会处于深刻变动时期表现尤为突出。第一,在一些大学生看来,良心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与风采。大学生或公开或隐蔽地追名逐利、背信弃义、为非作歹;或昏昏然于纸醉金迷之中,或怀疑良心的存在,藐视地发问“良心值多少钱”。但只要他还有一点情感、良心尚未彻底泯灭,那么他终将经受良心无休止的折磨,接受良心对背叛理想、事业、人格、人民的无情审判。第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告别了信仰。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彻大悟”。在他们看来,理想是空的、信仰是假的、钞票是真的,什么理想、信仰,均置之脑后。其实,他们并非没有理想,他们的信仰是“孔方兄弟”与“权力先生”。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当今时代是理性之时代,理性拒斥信仰。这是一种浅薄之识见。理性并不绝对拒斥信仰,理性只拒斥使其作为婢女的诸如宗教神学的信仰。当理性自身以非理性方式存在时,即为意志、情感、信仰。当人们对理性、真理深切把握、笃信不移时,理性即化为信仰。没有理性就没有真实的信仰。愚昧、不合理的信仰即是没有信仰。第三,许多大学生逃避责任,放弃责任。一个人只要生活在世界上,就必须承担责任。承担责任需要毅力、拼搏乃至牺牲。尤其当德性与幸福相分离时,大学生履行责任,意味着对物质幸福的某种主动放弃,甚至要承受某种屈辱。可见承担责任并不轻松,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于是,许多大学生选择逃避责任:或者听凭自然冲动,或者随波逐流。结果是麻木不仁、浑浑噩噩,陷入奢侈放荡、贪得无厌。而无论哪一种情形,“均是自由的丧失,都是人格的沦丧”[4]。第四,部分大学生将自己的存在仅仅理解为感官的直觉性与刺激性,堕入奢侈与放纵。奢侈者醉生梦死,以此掩饰其空虚的心灵,麻醉其无所追求的精神。“奢侈是一种特殊的堕落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是与生产方式不相适应的,是以消费本身而非以人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消费”[5]。“奢侈伴随贪婪,贪婪滋生拜金主义”[6]。拜金主义使人间一切真假、是非、美丑、善恶颠倒,使人蜕变为兽。 (三)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 “正当的个人利益观念,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7]。谋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大学生,以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为目的。问题在于,不少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由于利欲熏心,他们不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良心,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泥潭。个人主义者往往把个人的要求和愿望置于他人、社会、国家之上,使自己同集体、同国家疏远以致对立起来。他们在看待个人同他人、社会的种种问题时,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往往只强调自己应得到的权利、荣誉和金钱,而很少考虑到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而不愿考虑国家、集体以及社会的需要。在有的情况下,为个人私利而混淆是非,甚至善恶都难以辨别。严重的个人主义者,为了满足物质欲望的享受和对金钱的追求,最终很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