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效率与公平理论的道德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章海山,1939年生,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詹宇扬,1966年生,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西方经济伦理关于效率与公平的理论十分丰富,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和伦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的权利论和阿瑟·奥肯的效率和公平统一论等。它们虽然观点各异,但共同之处都是为解决提高效率的同时又能实现公平。这对我们正确解决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公平是西方十分关注的问题,自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思想家们就一直关注、不断研究。进入20世纪,公平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罗尔斯、诺齐克等人关于社会正义理论的提出,以及后来一系列的争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虽然对公平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即他们都认为公平主要是调节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密切相关,而且受道德制约。

      市场经济伦理范畴的公平与经济利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它就是调节经济利益的道德机制,而利益的分配又与效率关系密切。公平在经济领域中调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增进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社会经济整体的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上看,效率意味着生产力提高、成本降低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即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时,利润可以达到最大化。这对于生产者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消费者。因为MR=MC,表明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适量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表明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从生产要素的成本视角看,资本支付的工资、土地、租金等都能按照甚至低于市场标准支出,这就表明经济效率高。效率的道德含义产生于生产力提高、成本降低以及利润最大化,是既有利于生产者,又有利于消费者的经济效果。效率的道德判断可以从成本、利润和消费者的消费等多方面考察,经济效率的道德评价可以用生产活动中的最大利润和最低成本作为标准之一,也就是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大小、多少作为效率的道德判断依据。具有道德意义的经济效率,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以低成本生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效率的另一种道德参数可以经济利益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为标准,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分配公平。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在这方面分歧颇大,不少经济学家们所认同的是帕累托有效配置,或者称帕累托最优状态。“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根据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法则’,即无论从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来看,如果根据收入水平对社会成员进行分级,国家收入在各组之间的分配情况显示出一种极为稳定的关系。具体地说,假定A为一定收入额,B为收入大于A的人数,那么,如果将A和B的对数分别标在坐标的Y轴上,则所形成的曲线总是与Y轴大体成56°角,相差不会超过3°~4°”。由此得出:除非提高整个国家的收入,但要对收入实行重新分配是不可能的。后来人们把帕累托从经验材料得出的这一‘法则’称之为‘帕累托定律’。”(注:见栾博主编《西方经济思想库》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3页。)

      帕累托定律企图从社会经济福利分配来考察、界定和衡量经济效率,从而确立对经济效率的道德评价。所谓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um),指如果改变资源的配置只有不损害任何一个人前提下才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比以前更好,这就表明在既定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的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状态,社会经济福利也达到了最优化,这也是经济效率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条件为市场处于完全自由竞争、交换最优条件、生产最优条件、交换与生产最优条件的最优世界。但是,现实的现代市场经济不可能是最优世界,根本无法达到这种最优状态。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帕累托首先使经济福利分配原理成为系统的理论,尔后英国的经济学家卡尔多(N.Kaldor)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Samuelson)都对此作出发展。总的来说,以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和不牺牲任何人的福利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为原则,以此作为衡量经济效率和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之一。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经济学家也是很清楚的,他们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假设,一种希望能够接近的目标。在他们看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人们利益互不损害,不仅实现经济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公平,效率与公平统一了起来。“按照帕累托的标准,只要一个人状况的改变至少使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没有其他人因此而境遇变差,那么这种分配状况便是最佳的。例如,这一定义与不同的和极其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是相连的,所以,它不是衡量公正,而是衡量效率的尺度。”(注:乔治·恩德勒等主编:《经济伦理学大辞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这也算是一家之言。

      二

      现代西方学术界从经济伦理角度解决经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的权利论和奥肯的统一论等。

      1.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产生于西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16世纪以来,西方刚从封建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为商品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方式,经济利益分配无论在观念上和实现上均发生激烈的变化,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为建立新型的公平观,当时最有影响的伦理学流派功利主义以抽象的普遍人性为出发点,认为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在社会生活中人性具有二元性,既求自保又有同情他人的怜悯心,社会的总目标是求得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求得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同时,这是道德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是最高道德原则。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道德理论,表述和制定了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分配的道德标准,它力图协调人们的利益矛盾,保证经济的有效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