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是发生在道德主体身上的一种情感体验。从本质上讲,道德情感是通过心理机制来得到反映的。因此,道德情感的发生将受到影响人的心理的几个要素的制约。 (一)生理基础 正像人的心理有其生理基础一样,个体的道德情感的发生是以人的脑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为其物质基础。现代心理学证明,人的情感的具体发生包含情绪激活、认知评估和情绪体验三个相互关联、过渡的环节。情绪激活主要与丘脑、下丘脑、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统称皮层下部位)的神经活动有关。其中,下丘脑是控制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中枢。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共同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外部腺体(唾腺、泪腺、汗腺)以及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的活动。内分泌腺在身体反应的整合中起关键作用,它分泌的激素随血液流动传到整个躯体。因此,当神经兴奋达到皮层下部位时,就会在人体中引起种种生理反应。认知评估主要与大脑皮质后部,包括枕叶、额叶和顶叶及其相应的皮下组织有关。它们各自有选择地反应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通过对现实情境的知觉分析和基于经验进行的认知加工以及比较,产生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信息作为评估结果。最后,在大脑皮层、评估结果与机体生理变化的反馈相结合,产生肯定性或否定性的主观体验。最近30年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发展认为:大脑额叶前部神经联系是人产生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一个更加重要的生理依据。一个人如果额叶受到损伤,其道德情感就不能正常发生,就不能领会应该照顾别人的需要。由于额叶前部的进化时间较晚,所以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发育成熟。 由此证明,道德情感的形成要受到道德主体生理基础的影响。另外,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年龄、性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等生物特性,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的道德情感的生成。 (二)认知过程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道德情感虽然与有机体的生理状态有密切关系,但它并不是单纯地由生理状态所决定的。生理基础仅仅是道德情感发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产生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道德需要的关系的一种反映过程。这种关系又是发生于人对客观事物的道德认知活动之中,人的道德实践经验和道德知识制约着当前的道德认知。这一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形成的直接条件。 道德情感总是伴随一定的道德认知过程而产生的。一般来说,人的道德认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常要经过“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即对道德信息、道德教化的顺从、选择与认同直到内化。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伴随而来的是不同的道德情感。 1.顺从阶段。这主要是在儿童或青少年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通过对个体的道德社会化来传递给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信息,而此时的道德主体还缺乏内在的道德尺度,因而对社会的客观道德要求显现出顺从的特点。当然,这种顺从是通过主体的感情、直观、具体的形式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其行为主要以模仿为主。由于主体将道德原则和规范看作是来自于外在的约束,因而对自己能否遵守此规范,并能否得到社会的赞许产生了焦虑,一方面怕这种外在的规范太多地束缚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怕当自己没有按照外在的要求行为时,受到周围人群和社会的谴责。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痛苦和惧怕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在焦虑的同时,个体逐步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是人的合群性需要的体现。于是克制了自己的某些欲望,遵从了社会道德规范,其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赏。此时,个体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正如康德所说,道德情感使人对道德律令产生一种敬重心,从而能够自觉遵守律令。 2.选择与认同阶段。随着个体与社会和他人交往的增多,社会教化的加强和社会环境熏陶的深化以及自身知识的增长,个体的道德经验增多了,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个体逐渐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时就由原来的顺从转向了选择与认同。选择与认同是一个阶段的两个方面。随着个体道德经验的积累与这一经验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它会逐渐积淀为一种“价值的感知模式,形成主体的取舍标准。”当个体感受到某一规范、律令与其感知模式一致时,这一律令规范便会被主体认同;当个体感受到某一律令与其感知模式不一致时,道德主体便会对此视而不见或加以拒斥。经过选择与认同的道德律令与规范能迅速纳入到个体的知识结构当中。在选择时,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伴随而来的道德情感就是是非感与感知觉。在这一阶段,伴随道德认知的深化,产生了羞愧感和自足感。所谓羞愧感是指当个体的行为违反了他已经选择并开始认同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特别是当被人觉察到了这种行为时,其内在的道德需要没有得到实现,主体的内心就会产生道德上的羞愧。这种时候,主体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此相反,当自己的行为能够同自己认同的社会需要相符合时,个体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自足感和自豪感。这种自足和自豪足以使道德主体产生一种愉悦的幸福的感受,并以此能坚定道德信念。 3.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已经上升到理性认知水平,其道德责任感已经深化,个体内在的道德需要也进一步上升,遵守道德规范已经成为内在自觉和强烈的愿望。此时,道德情感的体验更侧重于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