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是很多原因的结果,还是许多行为的目的?是欲望的奴仆,还是人生的真意?是创造时的愉悦,还是超越自我的狂喜?是丰衣足食,还是理想伴侣?是纯净的精神园地,还是他人快乐的根基?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追问、探寻、争论。以至历代关于幸福的定义竟有几百种之多!面对这个难题,康德也不禁哀叹道:“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1]不过,沿着历代大师的足迹、考察众多幸福定义,我们不难追溯到幸福概念的源头,即需要和欲望。 一、需要和欲望 要界定幸福,必须首先界定需要和欲望。然而,需要和欲望究竟是什么?这又是一个难题。凯特理·莱德(Katrin Lederer)甚至说:“怎样有效地(operationally)界定需要,是关于需要研究的最富有挑战性和仍然未决的问题。”[2-1]那么,什么是需要和欲望呢?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需要。目前一般把需要界定为有机体对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苏联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夫等认为:“有机体在生活所必需的一定条件中的任何需求,都表现在它对于这些条件的要求上,或者换句话说,表现在有机体的需要上。需要为一切活的机体所固有……有机体的需要表现为对于这些或那些影响有敏锐的感应性。”[3]英国学者[Eleanora Masini)说:“需要可以被抽象地界定为:在一种既定社会使人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可能所要求的那些人的必要条件的反应。”[2-2]我国心理学教科书也认为:“需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它的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4] 仔细分析这些关于需要的定义,发现其中存在一些缺憾。首先,用“需求”、“必需”、“必要”、“要求”等概念来界定“需要”,有同义语反复的倾向。其次,这样定义需要又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因为,一方面,“需求”、“要求”都只是一种特殊的需要,只是已经引发行为从而追求实现的需要,都是实在的需要。我们知道这只是需要外延的一部分。需要外延的另一部分是尚未引发行为因而尚未追求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潜在需要,这些需要不能被称为“需求”、“要求”。所以,经济学将需要和需求进行了严格区分。只有具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愿望的需要,也就是实在的经济需要,才被称为经济需求;而没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愿望的经济需要,也就是潜在的经济需要,就仅仅是经济需要而不是经济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并不仅为有机体所特有,而是一切事物(包括无机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遍属性。如果问一块石头也有需要吗?回答是肯定的。石头的存在需要它与其内外环境保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它就会风化瓦解、不复存在了。所以,任何物质形态都具有需要,都需要保持内外平衡。区别在于物质形态越高级,它的内外平衡的保持就会越困难,因而它对于保持平衡的条件的需要也就越高级、越复杂。最后,这些定义将“反映”、“反应”或“感应性”作为需要的最邻近的类概念,又存在定义过宽的问题。因为不但需要,而且欲望、感情、认识、行为以及有机体所发生的所有变化,都是有机体对于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反应或感应性。我看见一片紫色的花,知道是二月兰(这是认识),心中非常高兴(这是感情),于是俯下身采了几朵(这是行为)……我的这些认识、感情、行为都是对于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反应或感应性。所以,把需要界定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反应或感应性,就将需要和认识、感情、行为混同起来了。再如,一个人的脸被强盗打得青肿,这青肿是对于强盗击打的反应,是有机体对于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反应;但是,我们不能说这青肿是这个人的需要;树枝被大风刮断,枝断是树枝对大风的反应,也是有机体对于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反应;但是,枝断显然也不是树的需要。可见,将需要界定为“有机体对于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反应或感应性”,不能使需要与欲望、行为以及有机体所发生的所有变化区别开,因而存在定义过宽的问题。 那么,需要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把需要界定为事物对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条件(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依赖性,也就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简单地说,是事物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一事物需要某种东西,就意味着,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这种东西。例如,小说家需要写小说的兴趣和热忱,意味着,写小说的兴趣和热忱是小说家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小说家的存在和发展在主观上依赖兴趣和热忱。小说家需要食物,意味着,食物是小说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小说家的存在和发展客观上依赖食物。生物需要阳光,意味着,阳光是生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生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阳光。好事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坏事具有某种依赖性,因为好事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和坏事比照与斗争。同样,“上”的存在依赖“下”,“左”的存在依赖“右”;也就是“上”的存在需要“下”,“左”的存在需要“右”。石头的存在依赖于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所以,石头的存在需要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 可见,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但是,由此我们能不能说需要是事物对于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条件的依赖性呢?或者说,需要是事物对于有利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依赖性?不能。因为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动物,特别是人,他们的某些需要可能对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害,如吸毒的需要、酗酒的需要、赌博的需要、受虐的需要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病态的、反常的需要。相反,那些有机体对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条件的需要,那些有利于机体的需要,则是健康的、正常的需要。所以,我们说,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包含着两层含义:那些对于有利其存在和发展的东西的依赖性叫做正常的或健康的需要;那些对于有害其存在和发展的东西的依赖性则叫做反常的或病态的需要。 界定了需要,就不难理解欲望了。需要是一切事物、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当物质形态由非生物进化为生物,再由生物进化为具有大脑和心理的动物时,需要就有可能转化为欲望,通过欲望表现出来。欲望是有大脑的动物(特别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对需要的心理体验、对需要的意识、觉知,是意识到的需要,是需要在大脑中的反映。例如,一个动物的机体需要食物和异性,这些需要在它的大脑中反映出来,使它对于这些需要有所意识、觉知,这些主观的反映、意识、觉知就是食欲和性欲。所以,斯宾诺莎写道:“欲望一般是指人对它的冲动有了自觉而言,所以欲望可以界说为我们意识着的冲动。”[5-1]冯友兰说得更加细致:“冲动是无意识的,虽求实现,而不知实现者是什么;虽系一种要求,而不知所要求者是什么。若要求而含有知识分子,不但要求,而且对于所要求者有相当的知识,则此即所谓欲望。”[6-1]因此,人和动物的欲望是具有的需要属性的物质形态进化的结果。当物质形态进化到具有大脑的动物的阶梯时,这些动物的需要就可能通过成为意识的对象而转化为欲望。而随着欲望的出现,随着需要通过意识而转化为欲望,快乐和痛苦的问题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