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伦理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拘泥于抽象原则,使伦理学泛哲学化;二是就事论事而漠视形而上学的思维,使伦理学缺乏实际的感召力。究其原因,与未能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探究和揭示伦理学的本体不无关系,而这正是使伦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严密逻辑程序的科学理论的前提。回头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对此早有揭示,即立足主体人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把人的价值实现和完善作为伦理思考的最高对象。这一全新的视角,遭到西方某些学者的恣意歪曲,我国学者对其本意却一直没有予以足够重视。新世纪的伦理研究和道德建设不能没有马克思的这一根本观点和方法。 一 提起道德及伦理本体,自然想起恩格斯的一段论述:“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02-103页。)。从现实的经济状况出发认识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无疑是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科学方法,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但要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意蕴,把握马克思的伦理视角和方法,需要我们跳出长期形成的哲学一般思维模式,去探索马克思对伦理问题更加深入而具体的揭示。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对道德问题的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从道德看社会——从社会看道德——立足主体人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把人的价值实现和完善作为伦理思考的最高对象。由此去揭示道德,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因为生活的年代、地区及家庭教育的关系,道德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通篇闪烁着“为人类谋利益而劳动”的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大学毕业的博士论文选择伊壁鸠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乃是由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实际的道德问题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甚为推崇费希特、康德和斯宾诺莎,认为他们是“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页。),并以他们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为武器,写出了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第一篇战斗缴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尔后,马克思关于林木占有制及离婚法的研究,关于摩塞尔地区葡萄农贫困状况的揭露,猛列地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蔑视道德”、“败坏道德”的丑恶行径。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伦理观的批判,本打算写一本伦理专著(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5页。),因为种种原因,使之未能如愿。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通篇闪耀着马克思关于道德问题的深邃思想。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是以道德上的“应该”范畴作为理论依据的,通过“应有”与“实有”的对立,以“应有”批判“实有”,批判现实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论证私有制灭亡,“人类解放”、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其思想之深刻,在当时理论界并不多见。然而,从理想出发,把对现实的批判建立在价值悬想的道德基础上,证明马克思并未彻底跳出以往思想家的窠臼,尚未形成科学的道德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马克思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创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问题的研究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43页。)这样,包括道德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发生了伟大的革命变革,它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道德问题,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去揭示道德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到这里,马克思是不是仅仅满足于业已形成的一般哲学方法论,不再更深入具体地研究道德呢?或者象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著作中曾援引过道德方面的论据,而当他一旦变为共产主义者时,他就从自己学说中排除了一切道德方面的”论据(J·马利坦:《道德哲学,对诸伟大体系的历史性的和批判性的概视》)。马克思“抛弃了道德方面的东西”(注:杜威:《自由与文化》,中文版,第60-61页。)。事实并非如此。鉴于众多思想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各色英雄好汉都在道德哲学中为了真正的道德而各显神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4页。),鉴于象瘟疫一样流行于欧洲的伦理社会主义思潮,为了用科学的伦理观武装工人阶级,马克思在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政治事变特别是经济问题研究的同时,始终都很重视对道德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揭示。在马克思看来,道德是“一种本身神圣的独立范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50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为全面认识和揭示社会道德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又不能因此代替具体道德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的贫困》、《哥达纲领批判》,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强调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全部历史,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设法从这些条件中引出相应的道德,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在道德问题上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如: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历史作用和发展规律;关于恋爱、婚姻和家庭道德;关于无产阶级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关于商品经济与道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