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们在承认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同时,发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有一定的缺陷,就是他脱离了社会的制约性和阶级的制约性,脱离了社会的生产关系,把人的需要单纯地看作是一种对社会的索取,是在社会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忽视了人这种社会生活的动物,还有一种把为社会服务、为他人献身、为人类牺牲当作自己需要的更高级的需要。在伦理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道德需要。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需要呢?一个完整的人的进化过程,是从生物的人到现实的人,从现实的人到完全的人的进化过程。灵魂净化、思想升华、精神解放是人成为完全人的最终环节。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道德需要是建筑在高度自觉的、完全自律的、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道德需要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献身、贡献和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够在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时感到愉快、感到高兴,而且在内心中有一种满足了自己最崇高需要的欣喜愉悦之情。 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道德教育具有激发道德需要的功能,即能激发和升华道德情感,发展自觉、坚强的道德意志,形成强烈、坚定的道德信仰,确定崇高、科学的道德理想等。道德教育能够使人们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我国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尚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道德教育尚未激发青年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教育只是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在他们的内心尚不能构成道德需要。因此,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和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义务。 首先,激发道德需要是青年学生接受道德的情感出发点。 青年学生接受道德的情感出发点,首先表现在对道德需要的情感认同上。人把各种德性的获得作为其一种内在的需要,这是具有其社会学、历史学的根据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与他人、群体、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才得以生存,才得以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物质生产与生活。为此,用以调节这种关系的道德首先发轫于其生命价值以及各种物质利益价值。尔后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精神的提升,对于道德的需要,才开始从以生命价值、功利价值为主升华为以精神价值为主。人们逐渐把道德自身作为追求的目标,把道德作为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对象物,从各种道德的追求和道德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道德教育即是一种道德追求的活动,这种道德追求活动,不仅在完善人的各种德性和道德人格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道德教育只有引导青年学生得到这种认同,才能使道德成为青年学生道德需要的情感出发点。 其次,激发道德需要是青年学生接受道德的内在趋动力。 我们经常发现道德教育会使少年儿童从小就能因其道德的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肯定,从中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道德教育还会使少年儿童从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与满足的道德行为中体验到自我满足与幸福;道德教育还进一步使少年儿童从有利于集体的思想行为中获得荣誉和尊重,产生自我肯定的深刻体验,从而履行道德义务在他们的内心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内在趋动力。那么,这种深刻的体验,这种高层次的心灵满足同样会趋动大学生在成长、成人、成才中获得极大的超越。大学生也会在道德人格的完善中获得一种自我提升的满意感、满足感;在个人发展的最高层次上,道德教育使他们从其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实现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最大的幸福,感受到一种最高的享受。 道德教育只有在激发道德需要的过程中,才得以使教育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是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与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 二 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的内心并不是没有道德需要,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被人称作“缺德的人”,而且对“人格魅力”称谓的向往程度也在与日俱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失范、有失人格的行为又恰恰发生在他们当中。因此,在他们身上严重地存在着伦理思想的交锋,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矛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我们说,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它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它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一种道德追求的冲动;另一方面,它是内在的而非外部的,具有主体意识,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当代青年学生的道德需要尚缺少深层次的、自觉的、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他们的道德需要停留在一种表层、外在的需要。因此,当他们处于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就能较为理想地表现出自己的道德人格;当他们处于一种不良的道德氛围之中,或者在缺少一种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同一个人可能将出现不同的道德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