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镇江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邮编 421001)

原文出处:
湖湘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20世纪以来,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酿成了一系列危害自身生存的严重危机与问题。生态危机无疑是其中之一。如何解决好生态问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当今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江泽民以政治家特有的政治远见和历史责任感,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对全球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许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乃至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的宝贵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精辟论述等方面。

      一、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始终站在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着生态环境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阐发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生产力能否发展以及发展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力的增强,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发展生产力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而言更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党把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确定为全党的中心工作,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基于此,邓小平提出了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72页。)确定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内容。

      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必须保护生产力,而不是破坏生产力。保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尚有积极作用的生产关系也是保护生产力。除此之外,保护生产力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其他方面?江泽民根据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现实,在深刻总结我国及世界工业化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言简意赅,精辟科学,正确把握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一,这一论断把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两者相互作用的辩证角度,凸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在价值观上实现了从环境无价值到环境有价值的转变。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陶醉在工业文明成果之中,看到的仅仅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作用与价值,仅仅是科技发展的作用与价值。至于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价值则被忽略甚至忘记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生态环境是低价值甚至是无价值的,因而生态环境的状况无关紧要,为发展经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是值得的。这种无视生态环境价值,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做法,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在更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发展,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陷入了两败俱伤的恶性循环之中。鉴于此,江泽民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3、14页。)

      第二,这一论断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生产力相提并论,视保护生态环境为保护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首次。它既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又在理论上为我们指明了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新思路、新途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突出体现了江泽民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一方面,生态问题不是小问题,环境保护不是小事情。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生态平衡的失调已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损害,已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觉与清醒。我们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就是破坏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进而牢固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应该有新的思考、新的举措。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不仅要依靠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而且要依靠对生态环境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因为生态环境既是构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即劳动对象和部分劳动资料),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促进作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既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历史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把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这一项重大工作做好。江泽民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这项重大工作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注:《湖南日报》,2001年3月12日,A1版)

      2.要“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在江泽民看来,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具有保护生产力这一经济方面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具有丰富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在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同时,进一步强调要“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湖南日报》,2001年7月2日,A3版。),彰显了生态环境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第一,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的需要。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资源和能量,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人们总是在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是一刻也不能脱离环境的。不仅如此,生态环境还是构成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使人们精神愉悦、身心健康,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人们的创造活动更富有成效,使人们的生活更富有质量。反之,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人们心情烦躁、精神郁闷压抑。所以,生态环境虽是物质性的东西,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生态环境优美与否,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第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满足人的审美享受的需要。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依次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层次。享受是人的高层次需要,它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两个方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无疑是人的精神享受中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指示器。因此,不断丰富和拓展人的审美对象,按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工作和创造,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和追求目标。而在人的审美生活中,是不能没有大自然,不能没有生态环境的。因为人的审美对象无非是由社会和自然两方面的东西构成的。大自然、生态环境理所当然是人的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环境的优美、风光的秀丽的确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莫大的美的享受。充分认识优美生态环境的道德启迪功能和审美价值,这是内含在江泽民生态伦理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