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3)03-0022-05
张世英先生把张载的“民胞物与”解读为“天下之人皆如我的兄弟,天下之物亦皆我 的同类”。在本文中,我们以“民胞物与”表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及这两个关系所具有的和谐品质等,并将它来表述人的类本质关系,希望以此为之注 入新的时代意蕴。
一
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把土地、资本、劳动力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把此中发生 的关系,例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看作是人与人的本质关系。然而知识经济毋庸置疑地把 土地、资本、劳动力降到了次一级的地位。其实,古往今来的生产,有哪一个时候不是 凭借知识来进行的呢?马克思曾经说过,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生产。而人的行为之 所以被称之为生产只是因为其中所运用的信息达到了知识的水平。人类生产原本是、且 历来是以知识运用作为本质属性的。那种使土地、资本、劳动力提到首要位置的现象只 能是知识性生产(也即社会生产)因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表现。
知识经济将人类的本质彻底地暴露了出来:如果“信息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存在”,那 么人类与物类的区别只在于主体行为中所运用的信息的层次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动物 世界已取得了如下成就:运用信息反馈达到目标的行为方式,能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 生物机体,以及在此基础上“群”的构建,对环境的自适应等等。动物所不具备的只是 处理过的信息还没有达到知识的层次。一旦某种反馈中的信息达到知识的水准,某种动 物就从动物世界中走了出来。而当这种反馈刺激与动物主体发生的基因变异联系起来, 使想象、抽象成为主体的一种生理的机能时,人就产生了。人类的历史是从能思者的活 动开始的。因此,人类关系从生成意义上看,只在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挥,即知识的产 生和运用。
人类的一切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按照相互作用的性质所建立起 来的关系,这是人类关系在与动物相比较意义上的特征。具体地分析人类如何按相互作 用的性质建立起了现存的关系,就是对人类关系作出完整的揭示和把握。如果这一具体 分析表明,所建立起来的现存关系具有和谐的品质,那就是对人类关系本质上的和谐作 出了论证。显然,这种以动物世界所没有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具有和谐品质的关系便是 人类的本质关系。
二、人类和谐的根据
在生产关系的层面上,人与人之间主要地是一种利益上的相互作用。这种利益上的相 互作用的性质有“自组织”、“整体与不对称”两个方面,人们按照这两方面的性质建 立起的关系则是“同类相亲”的,即具有和谐的品质。
1.人们按照利益上相互作用的自组织性质会形成相互自由和对社会的归属。无论多元 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多么复杂,关系毕竟建立着并使系统呈现出某种秩序。这就是 现代自然科学中所说的自组织——系统元素间的杂乱无章的相互作用会自发地形成宏观 秩序。自组织现象在无机自然界中有,这并不是首先由普利高津揭示的,也不是从亚当 ·斯密才开始有的。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对自然界的自组织现象作出了思考,(注: 庄子对天地运行的秩序有过思考:“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争其所乎?孰主张是?孰维 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庄子》天运第十四)普利高津在The New Alliance—Science in a Changing Context 一书的导言(1979)中引用了庄子这段话,认为“自发的自组织世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中心观点。见《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第221页,湛垦华、沈小峰等编译,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西安,1982年7月。)而司马迁则对市场的自组织已有了明白的表 述(注: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例举了全国各地的各色各样出产之后,写到:这些东 西“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 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 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 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现在的问题是,个人对这种自组织性质 有了认识之后将会有怎样的态度,从而构建出怎样的人间关系。通过自组织关系,每个 人就形成了一个双重态度:一是在将许多主体抛出自己的视野之外时,相互承认了各自 的自由;二是在看到和感受到总体结果(宏观秩序)对自己的影响时将自己看作是整体中 的一员,亦即形成归属于社会的态度。
2.其次,人们按照利益上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不对称性,进一步形成参与、进取和妥 协的态度。自由的、同时又归属于社会的个人面对这样的利益性质将采取一种怎样的态 度呢?如果人的思维能力只限于对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的认识,那就什么关系也建立不 起来。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得益可能不是最大。幸而人的思维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超越自身看到整体的效果以及这一效果对自身的意义。也就是说能对利益上相互作 用的性质达到了解。于是,优越的整体效果使每个人采取“参与”的态度,利益不对称 则使每个人采取“进取与妥协”的态度,并形成相互关系的两种基本形态——竞争和合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