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现实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04 胡延风(1952—),男,辽宁鞍山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哲学硕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

原文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21世纪之初,江泽民提出了实现现实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 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新概括;现实 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得出的 新结论。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3)04-0080-05

      江泽民在2002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 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 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言而喻,江泽民在这里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同于马克 思所说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的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其 主要是指的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社 会主义中国在21世纪之初提出实现上述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有其历史发展的 必然性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 目标和核心的理论。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取代资本主义 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P294)后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 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P239)。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际 上是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建设新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根本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发 展问题时,提出的未来社会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概括地 说,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的活动的片面化。这 是指“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 个范围”[1](P85)。例如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使农民一生被束缚于土地之上。因此,如 果说农民占有土地,那么,土地也就同样地占有农民。这种相互占有曾使农民长期处于 一种与世隔绝的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二是人的能力的片面化。在城市和乡村分离之后,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而且又在城市居民中导致脑 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比如工场手工业把一种手艺分成各种局部操作,把每种操作 分给个别工人,作为终生的职业,从而使他一生束缚于一定的局部职能操作(甚至是长 年单调地、机械地重复同一动作)和一定的工具之上。因此,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 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 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3](P330)。三是社会关系(包括社会交往)的片 面化。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仅是工人,而且直接或间接剥削工人的 资产阶级,也都为各式各样的狭隘的地方的或民族的局限性所奴役。四是精神世界的片 面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由于物质财富和现实关系的稀少而必然导致精神财富 的缺乏;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虽然拥有物质财富,但是其精神世界也是畸形地发展着的 ,他们的思想观念被资本和利润欲奴役着。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一切“有教养的等级 ”都“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短视所奴役”[4](P642—643)。

      鉴于上述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 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4](P60),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而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相应地也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化。其 具体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潜在素质和现实能力等的全面发展。而“任何人的职责、使 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5](P330)。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途径是参 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 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6](P329)这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的思维 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二是人的活动的全面化。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说,人只 有且“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4](P643)。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 主张,“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 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4](P336)。与此同时,社会的每一成员还不仅参加社会 财富的生产,而且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这里本质上是强调人的活动内容应当多 样化。三是社会关系(包括交往)的全面化。人们将摆脱地域和民族等种种的局限,同整 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等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进而“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 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P89)这里实际上是在强调人的活动范围必须不断扩大化, 并且最终走向全球化。最后,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化。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劳动已不 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因为劳动已经成为展现人的聪明智慧和把 自身创造能力对象化的主要途径;此外,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如 科学、艺术等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人还 成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同时这种需要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7]( P124—125)。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其前提 条件的。这些前提条件主要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资极大丰富和可 以自由支配的充分的时间;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个人自愿地结合成一个联合体等等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还说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一个逐步提高 和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而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显然是不同于马克 思所说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如上所述,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 展,主要是指的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然而,正像应当把实现共产主义看作是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把建设社会主 义看作是当前为之奋斗的最低纲领,同时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必经阶段一样,也应 当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把现实社会 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当前为之奋斗的最低纲领,同时也是实现未来共产主义人的全 面发展目标的必经阶段。这就是说,既不能因为中国现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放 弃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也不能在目前阶段就企图实现未来共产 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而要通过实现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当前目标,为将来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