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3)05-0041-05
任何民族文明的发展都包含着祝福意识与忧患意识两种思维模式。历史上每次新文明( 包括社会体制、制度和文化等)的兴起,都是与民族主体意识中的自我忧患相关;而文 明的停滞状态则与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有着不容置疑的联系。问题在于,中国现代化社 会转型的两种思维模式的冲突,在哲学思维上似乎还未能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 式的转型导引入一条康庄大道。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还不时地成为深化改革的精神障碍 ,阻碍着现代化历史的车轮,而能够唤醒人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忧患意识仍在徘徊 不前。怎样正确地做出两种思维模式的价值判断?怎样合理地引导和发展健康的忧患意 识这一思维模式?这正是我们今天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思维障碍: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构成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变革标志,从思维模式上讲,它 结束了一个民族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的历史。10年“文革”的结束,在国民意识中最强 烈的愿望是: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发展科学。可是,人们深深地感到,“四人帮”的 垮台并不意味着受到10年长期精神禁锢的国民意识得到彻底解放,要打破“四人帮”设 定的僵化的理论教条,首先必须破除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 核心内容就是:对无产阶级领袖的极度崇拜,达到了个人迷信的地步;以教条态度对待 无产阶级先驱文化理论,不思创新发展;把社会主义必然在一切方面比资本主义优越, 作为理解与认识社会主义的准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实质是 对这种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的理论宣战。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切都必须以实践来界定 ,实践的过程性决定了任何真理都必须经历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真理的发展 必然包含着真理的忧患,那种绝对的肯定和永恒的祝福只能是对真理的扼杀。“实践派 ”和“凡是派”汇成两股思潮进行激烈碰撞,反映了忧患意识和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两 种思维模式的冲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充分肯定了真理 标准讨论的意义,对“文化大革命”的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进行了全面否定。
忧患意识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诊断意识,它通过对现实存在持有的一种辩证的怀疑、批 判、否定、建构精神来推动新文明体制的创构。理性的忧患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其 积极意义是可预见的。为什么说极端膨胀的祝福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思维障碍?为什 么一些人总是固守这种思维模式?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祝福意识与极度膨胀的祝 福意识这两个概念。祝福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从哲学认识论上说,是知性思维 方式中某种固守思维的确定性和肯定性判断的一种外部情感表现。黑格尔说:“那只能 产生有限规定,并且只能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思维,便叫做知性。”[1](P93)祝福意识 表现为对知性的有限规定给予情感的关怀和推崇,并上升到一种善的信念。不可忽视的 是,知性思维所把握的认识的确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固定的和相对静止的思维也 是一种辩证分析的态度,恩格斯曾把它称为辩证哲学的“保守性”,它有助于人们对事 物的质向分析,有助于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对象综合中找出客体存在的矛盾本质。
祝福意识这种思维方式客观上对文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在原始文化中, 图腾之所以对原始人具有神力魔法的意义和魅力,正是因为图腾符号中积淀了原始人炽 热的信仰和期望,浓缩着原始人强烈的祝福意识。在新旧文明交替的历史非常时期,合 理的祝福意识有助于树立积极引导改革的新的克里斯玛(charisma)精神,有助于民族改 革精神的凝聚,有助于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转型环境。
可是,不少人由于缺少对新文明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了解,或从个人狭隘的功利主义 、私有偏见出发,往往把祝福意识极度膨胀为一种反抗新文明发展的思维模式,从而使 得祝福意识的社会功能走向了反面。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的思维特征,用黑格尔的话说 ,是把认识“停留在有限的规定里,并且认这些有限规定为究竟至极的东西”。“因为 它老是活动于有限思维规定的某种界限之内,并把这种界限看成固定的东西,而不对它 再加以否定。……认这里的存在为一纯粹肯定的、究竟至极的、无上优美的东西”。[1 ](P97)显然,它已把作为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知性认识变成为认识的终极境界的真理认 识。对有限的规定进行“究竟至极、无上优美”的祝福,乃是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的本 质特征之一。
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往往产生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它是主体对历史客观变动趋势 判断上的失误所引起的结果。主要表现为:(1)在确认历史是否要转型的问题上,对旧 体制的固守;对传统不加分析的推崇;对先驱文化和领袖人物盲目崇拜;狭隘的民族主 义“自恋狂”以及自我中心态度模式。(2)在实践中,表现为缺乏自我诊断意识;盲目 地乐观、自信;不善于暴露问题;喜欢祝福现实,缺乏批判现实的眼光;只看到成绩, 无视缺点,等等。其认识的方法论特征在于:驻足于原有认识的肯定性判断,缺乏辩证 理性的思考,不理解任何真理的判断总是存在于肯定、否定两个辩证环节的联系中;用 情感或利益关系来代替事实,按照个人有限的认识空间和感情好恶来评判现实。这种思 维方式所导致的恶果是极为有害的,它客观上构成了历史主体自觉架构社会转型的重大 障碍。用情感代替信念,用意志代替法制,用经验代替理性,用祝福代替忧患,必然使 社会发展失去理性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功能,延缓历史的进步,为新文明体 制的创造者和建构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代价。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忧患意识往往难以得到扶持,极度膨胀的祝福意识却很有市场 ,这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关系的特征相关。一般说来,这种思维方式极易产生于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落后保守的自然经济的地方。在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人 们只能依赖自然的天赐和贤明君王的恩惠。这样的生产力状况和文化心态,决定了人们 只能奉守“推崇历史”、“推崇皇帝”、“推崇上帝”的向后看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又 必然抑制人的开拓精神,扼杀创新,提倡重复的历史惰性,也必然会产生知足常乐、无 忧无虑的祝福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