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

作 者:

作者简介:
东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文明的生存空间,提供了价值观念共存、认同的广阔基 础。目前,这种认同主要指“主导价值观”意义上的认同,它的特点表现为非全方位性 、动态性和相对性。经济全球化在强化价值认同的同时,并未减弱价值冲突。这种冲突 是跨国界、跨地区与国内、地区内冲突的交错,影响更广泛,隐蔽性更强,矛盾更尖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为正确对待这 种认同与冲突,探索符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我国转型期的价值观建设机制极为重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趋势随之强化;同时,在这一进程中 ,价值又日益多样化,从而冲突必然激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价值的认同与冲突既 同时并存又相互交织。

      一、价值认同的实质及特点

      这里所说的价值认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指人类共同的追求,即为人类所共同接 受,具有全人类普遍性,超越了具体国界、民族、主体的共同价值,有学者称之为“普 世价值”。二指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价值,即在一个多层次、多样性的价值体系中居于 核心地位,起导向作用的价值。前者的认同是平面的、完全一致的认同;后者的认同是 以差异为基础的立体的认同。主导价值并不否认价值的差异,仅是在多种价值观点组成 的价值体系中代表该体系的总方向,对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帅作用的价 值。而无论哪个层面的价值认同,其共同含义都在于: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 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 、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有学者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分为“强制认同”与“引诱认同”两大类。据 称:前者就是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优势把非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其价 值体系;后者则是以非强制方式将非西方国家的人们纳入其体系。[1]笔者认为,这两 种认同,实非真正的认同。真正的认同应建立在主体自觉的基础上。这种建立在主体自 觉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只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有可能实现。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于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全方 位的沟通和联系。这种沟通和联系势必从经济领域不可遏止地延伸至文化领域。国家、 地区间的经济依存性势必推进价值观念的冲突、交汇和融合。对此,我们可从以下诸方 面加以分析:其一,全球经济运行的整体关联性推进着价值观的认同。虽然社会价值观 并不一定同社会生产方式保持完全一致,但从根源上看,价值观念的内容最终取决于社 会生产方式,价值观的发展趋向在总体上将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保持基本一致。 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势必通过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方式的日益关联而推进人们 价值观的认同。其二,全球性利益的驱动推进着价值观的认同。利益是价值的基础,价 值是利益的反映。社会价值观、集体价值观,无不是在一定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超越各民族利益和各阶级利益的普遍的、共同的利益问题(如 环境、人口、资源问题等)的强化,日益遍及全球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就越高。其三 ,经济全球化的全方位性势必带动价值观的认同。经济全球化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 而且影响着文化;伴随着经济运行全球化的,是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而各国之间的文 化流动和渗透,不仅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点,而且为各国的风情时 尚、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共同点,这无疑为全 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提供了通途。

      总之,经济全球化突出了人的类意识,促使人们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共同价值 问题。有西方学者说:“人类今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去促进关于我们相互依存的 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上的自我意识,以及去缓和妨碍这种共识达成的强硬态度。”[2](p.408)这就是说,从最终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并倡导一 种为人类共同接受的普遍价值作为主导价值观。“全球交往实践”为基础的文明发展新 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文明的生存空间,提供了价值观共存、认同的广阔基础。但是, 在目前各地区社会发展状况极不平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 新的表现、各种局部冲突时起时伏的情况下,由于各国是独立自主的且实行不同的社会 制度,处于特定社会形态的、代表特定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价值取向肯定极不相同,因而 ,上述“普世”意义上的价值认同实际上很难达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主要是 上述“主导价值观”意义上的认同。

      基于主导价值观意义上的价值认同往往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非全方位性,即局部的认同。价值观是分层次的。一般认为,价值观的构成主 要分为直接的利益层面和理想信念层面。前者是价值观的基础,属浅层次;后者是价值 观的核心,属深层次。当然理想、信念并不是脱离其根本的利益的。全球化的进程使各 国各民族的利益既相互有着冲突,又在一些方面日趋一致,一国一民族自身利益的实现 越来越离不开他国他民族的利益,这种相关性势必带来全球范围内价值观在利益层面上 的日益关联。然而,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理想信念层次的价值观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 达到认同境界的。这是因为,在涉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价值观上,不同社会制 度和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及民族是很难彼此认同的。因而,目前全球范围内价值观 的认同只能是部分方面的认同,而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认同。就目前情况看,全球范围内 的价值认同主要限于一些公共事务领域的价值观,诸如经济管理领域的诚信,生态领域 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事务领域的改革开放及国际事务领域的平等互利及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等。而且,即使这些认同,也是不平衡的,其中, 有些已得到普遍认同;有些正在得到普遍认同;有些刚呈现出一种认同趋势。

      第二,动态性,即过程、趋势的认同。价值作为主体所选定、假设或期待、追求的目 标,是一种主体所选择并力图实现的某种可能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的 价值认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目标,一种人类追求的理想,它也处于一个逐步实 现的渐进过程中。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还是一个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 间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的取向,而价值主体是分层次的, 一般说来,能作为价值主体的有个体、集体和社会。个体价值属私人领域;集体、社会 价值属公共领域。价值认同一般实现于公共领域;而私人领域则不必追求认同,也难以 实现认同。但是,私人领域的价值观脱离不了公共领域的价值观,这是因为,个体价值 实质上是社会或某种集体价值在个体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内化;公共领域内价值观的真正 认同也要以个体价值观在某些方面的认同为基础。因而,价值认同的过程也是不同类型 的价值主体的价值观相互转化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