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重建价值哲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 法政所,北京 1 00875 谢军(1976-),男,湖北天门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1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价值论、伦理学。/彭自成(1972-),男,陕西丹凤人,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 200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原文出处: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唯物史观 给我们重建价值哲学以重要启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并 进而在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的基础上重构价值哲学。我国当前价值哲学的研究现状要求 我们自觉地将价值哲学奠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上。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3)05-0048-03

      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离开了实践的主体性、目的性与 历史性,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就会导致经院哲学。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唯物史观给我们 重建价值哲学以重要启示。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与价值哲学在同一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 景下产生的马克思哲学时,我们就会真正发现只有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才能 建构起真正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价值哲学。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生活实践确立了其 唯物史观深刻的价值内涵。

      一

      经学者们二十多年的艰苦探索,价值哲学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并在研究上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学者预言,价值哲学将继续作为哲学的新的生长点而充满活力,并 将成为21世纪的哲坛显学。

      透过当前价值哲学繁荣的学术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在价值哲学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 ,“存在着一种缺少马克思气质和时代气息的、有时可被称为‘前马克思式’的思维习 惯,即不是站在马克思已经达到的基点上,而是总要回到马克思以前的成果和水平”[1 ](第15页)。在这种不良思维的导引下,价值哲学的研究者所致力追求的是“提供无主 体偏见的、‘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效准”,他们“更多的是沉湎于‘价值 ’概念的界定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争辩,而不是对人类价值问题的实质和 焦点问题的关注”[2](第13页)。这样一来,前马克思式的思维方式就成了制约我国价 值哲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避免价值哲学研究中的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范式, 避免价值问题研究中的经验性解释和超验性独断,首先要有价值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即 自觉地将价值哲学奠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上。

      哲学的“实践”范畴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将“实践”作为哲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和价 值取向,并将其作为哲学范式的基石和根本原则,是马克思对哲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面对19世纪中叶哲学的危机,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以提供 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为价值取向,以人类活动的辩证法为基本方法论原则,从而开创了 一条哲学变革的道路。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即用实践论思维 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原则,是理 解一切哲学问题、解决各种哲学纷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将 哲学的目光转向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转向对人类生活的苦难与意义的关注,以 建构关于人类生活的根本的价值理念;它不再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也不再从脱离自然 的人出发,而是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现实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出发,去 考察、理解现实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世界。

      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离开了实践活动的主体性、目 的性、历史性,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就会导致经院哲学。如果我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 价值问题,就会对价值的客观性、主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 与意向性的关系、价值研究在生活和实践中的意义作出新的阐释”[2](第14页)。要而 言之,以实践为基石的马克思哲学,这一从人类活动的本质特点出发建构起来的新的哲 学范式,为价值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广阔的空间。可以说,当我们坚持了马 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我们就在精神的深层走近了马克思。

      从历史上看,价值哲学兴起之时,正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之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 华,价值哲学与马克思哲学面临着时代向哲学提出的同样的或相似的问题,尽管两者提 出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并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往往面 临着相同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反映着同一时代的思维形式的特点,概括着相 同时代的历史经验,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着时代精神。海德格尔曾说,马克思 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无法匹敌的。我们也可以说,就其根本而言, 马克思哲学不仅超越了包括近代哲学在内的全部西方传统哲学,而且也超越了包括价值 哲学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因而,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内涵,我们 就能更清楚地看到以往价值哲学研究的历史局限性。

      二

      哲学家对人的问题的追问实质上是对人的理想(应然、价值)和现实(实然、事实)的矛 盾关系的不懈求解,而这一矛盾关系又源自于人的独特性存在以及人与自然(包括人自 身的自然)的“同一”和“分裂”。人自身独特的矛盾性存在构成了人最基本的生存境 遇:人既不能试图在其赖以诞生的自在自然的范围内达到圆满,也不能企求在自然界之 外达到圆满,人因此陷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矛盾之中。正是由于把自己从自然中提升 出来并以之为对象,人才成其为人;然而,也正因为与自然的分离,人才陷入深深的矛 盾和痛苦之中而难以自拔。因此,能否恰当地理解人,是我们能否恰当地把握价值哲学 的关键。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生命不同于其它生物的“生命”。其它生物的“生命” 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自在生命或物种生命,它与自然是直接同一的。人本身也是一个小 自然,也是处于大自然之中的,因而人的生命首先是一种自然生命、自在生命,是有死 的,受自然制约的,是自然预先规定好了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就此而言, 人与其它生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人又是超越于自然的各种直接规定之上的 ,人不仅是一种自然自在的生命,而且还是一种超越自然自在生命的生命。换言之,人 不仅注重有限的生存,更注重无限的“生活”。所谓“生活”,借用胡塞尔的话来说, 它在此既不可取生理学上的意义,也不可取心理学上的意义,其真实意蕴就在于“在历 史中创造文化”,因而人是创造历史、创造文化的人。这就涉及到意义问题,亦即涉及 到追求人自己的本性或本质的问题,涉及到实现人自身价值的问题。这就是人的自为生 命,正是人的自为生命才使人得以成其为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