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3)02-0175-03 《内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它阐述医理寓有深刻的哲理,闪耀着辩证思 维的光芒。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医家将医学临床经验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极 为深刻的辩证思维。同时,又将这种辩证思维运用于医疗活动,构成了具有辩证色彩的 治疗理论——“辩”证施治(不同于中医术语“辨证施治”,后面详解)。 一 《内经》的辩证思维是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它受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影响,又与之 不同。阴与阳是我国古人从日常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原意指日照的向背, 从最初的具相如明与暗、升与降等对立概念,发展成为泛指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过程中存 在的两个彼此不同方面或相互排斥的倾向。《内经》受到了它以前各种阴阳学说的影响 ,尤其是受到了邹衍阴阳学说的影响,并根据长期医疗实践概括出更为深刻的思想。《 内经》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家,以往的思想家仅从哲学层面讲阴阳,缺乏自然科学的 依据,难免失之于空泛。而《内经》有自然科学(医学)和丰厚经验作为基础,因而它的 认识比以往的认识更有科学性,形成了阴阳学说上的一个飞跃。《内经》建立了阴阳均 衡思想,认为阴阳失调会导致人体的不正常,而阴阳均衡能使人健康。而且还提出了阴 阳对立、阴阳依存、阴阳渗透、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等思想,不仅以此指导医疗实践, 而且在科学认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内经》认为,阴阳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特性。凡是相对的事物和现象,均可用阴阳 表示对立双方的不同特性。“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六节藏 象论》)(注: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版,全篇关于《黄帝内经》的引文,皆取自该书。)。同时,在每一事物之中 ,也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去者 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 》)《内经》还将人体的“寒热”、“表里”、“虚实”、“升降”等相对的事物或方 面统统概括为“阴阳”,由此阴阳已不再是指具体的矛盾,而是泛指多种多样事物的对 立倾向,是对自然界各种具体矛盾的总结和抽象(“名”)。《内经》说:“且夫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内经》将阴阳的关系概括为可相互区别又统一于一个整体的“阴阳离合论”。《素 问·阴阳离合论》指出,阴阳之间不仅有“离”的方面,也有“合”的方面。明代医家 张介宾对“阴阳离合”这一命题加以解说:“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径也;并而 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类经·经络类》)他的这个注释,有助于理解《内 经》的“阴阳离合论”的真正含义。《内经》认为,“离”的方面表现为:“阴阳上下 交争,虚实更作。”(《素问·疟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素问·阴阳别论 》)说明了阴阳双方斗争、排斥的情形。 《内经》对“合”的方面讲得更为深刻,认为阴阳双方互相依存,“阴在内,阳之守 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说,阴与阳分别处于内外, 然而却相互为用,相互依存。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的存在条件,如丧失一方,另一方也 不会存在,一方状态的改变会引起另一方状态的改变。《内经》还看到了作为合的另一 种形态,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渗透,提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天元纪 大论》)又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 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 阴中之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用天地的变化来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 中有阳,阴中有阴的问题。阴和阳没有绝对的界限,双方互相渗透。阴可以渗透到阳方 中去,阳也可以渗透到阴方中去。表示了阴阳双方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内经》已经认识到了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同上)阴阳双方不断消长,当一方逐步压 倒另一方,当其优势达到极限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 转化为阴,这种转化一般发生在“物极”阶段。 《内经》虽然明确地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离”的方面,即相互排斥的方面,但它 更重视阴阳“合”的方面,强调阴阳的均衡。《内经》说:“和于阴阳。”(《素问· 上古通天论》)“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素问·六亢正纪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均衡是物体诸要素 之间的关系,它表明多种要素间即时发生的协调的关系状态。《内经》之所以极力推崇 阴阳均衡的思想,是因为它看到人体健康本身是阴阳均衡的结果。当阴阳失衡时,人体 健康就会被破坏。 《内经》强调的阴阳均衡并非简单的对称性均衡或消极的静态均衡,而是阴阳双方的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协调状态下所产生的均衡,即动态均衡,或称为运动中的均衡。 动态均衡,是发展着的均衡,并不固定,而是由一个水平线上的动态均衡到另一个水平 线上的动态均衡的发展过程。运动过程中的均衡状态,是人体生命正常维持的保证,是 生命运动向前发展的基础。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人体生理机能均衡协调关系被破坏的 结果。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调整恢复各种生理均衡。《内经》基于“和”的思想,阐 释了辩证医治的治疗原理。它指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 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耍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 ,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气所宗,此治之大体也。”(《素 问·至真要大论》)即通过调整阴阳相反的方面来改善身体失衡状态,使之重新达到均 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