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一直被理解为物质本体论。近年来,这种理解被视为属 于所谓的实体本体论传统,是用“朴素实在论”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抹 杀了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变革及其理论贡献。而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则被认为 就是超越和克服了“贯穿传统哲学的整个历史并构成传统哲学理论核心的‘知性化的实 体本体论’的理论传统”。所谓“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就是指这样一种观念:我们 感官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隐藏在它后面作为其基础的那个超感性的“实体”才 是真正的“存在”,构成了“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根据。本体论的任务就是运用逻 辑理性,深入到“事物后面”,进行“纵向的超越”,去把握这超感性的、本真的“实 体”。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有些学者提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 本体论,并使这种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流行话语。但是现在,个别学者不满意 于这种阐释,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乃是“生存论本体论”。马克思哲学被认为是以“ 生存论本体论”终结了传统的本体论范式,要求人们从人的现实生存活动和生存方式出 发,来领会和揭示“存在”的意义。这种观点,基本上构成了生存论本体论者的共同的 理论前提。 因为在他们看来,实践本体论所论的实践只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只是一种活动 ,并没有承担起一种本体论的承诺。其次,如果以实践为本体,就会“障蔽实践的本源 性意义”。最后,如果以实践为基础,辩证法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就难以彰显,因 为“实践悬置了一个终结矛盾,实现主客和解、思存统一和人我一体的目标,于是辩证 法就成了以承认矛盾为开始,却以追求矛盾的终结为归宿的一种理论,这种矛盾观点仍 然是不彻底的”(贺来、陈君华)。 但这些说法令人困惑。如果认为实践只是一种“活动”或“过程”,因而不能承担起 所谓的本体论承诺,那么完全有理由认为所谓人的“生存”或“存在”同样不能承担所 谓的本体论承诺,因为人的“生存”与“存在”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或“过程”。 其次,对于“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他们的解答是:实践是“人‘本源性’的 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它“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展开‘人的生存’”。从这句话的逻辑 上看,“实践”成了说明和阐释“生存”的根据。既然如此,笔者看不出用生存论本体 论代替实践本体论的必要。再有,认为实践不能承担辩证法的基础,完全是因为实践“ 以追求矛盾的终结为归宿”吗?在笔者看来,实践的本性就是要去解决主客之间、思存 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与“终结”矛盾是有本质差别的。现实的发展就是一个矛盾 不断产生又不断得以“解决”的过程,但矛盾是永远不会“终结”的。笔者不知用“终 结”来置换“解决”是属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所谓实体论范式,还是实践论范 式,抑或生存论范式。 无论如何,笔者感觉到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生存论本体论”这一观点的论证,使 用的基本上还是论证实践本体论时的文本材料和论证方式。被引用的马克思的文本,基 本上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在对一些文本的解读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有一段 被广为引用的话:“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 是无”(马克思,第135页)。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认为离开人的自然就是“无”。马克 思实际上是在批评黑格尔对自然界的唯心主义的理解。我们知道,黑格尔把世界看成是 “绝对精神”不断自我演化的过程: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中作为抽象的纯粹概念发展达 到顶峰,于是超出这一领域转入自然阶段,黑格尔把这称为绝对精神的“外化”。最后 ,这种“外化”被扬弃,进入第三个阶段——精神阶段。这一阶段体现为人类的社会历 史。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所谓的绝对精神,只是人的思维抽象的结果,但黑格尔 却把它视为脱离主体的人而存在的。由绝对精神转入的自然,是神秘虚构的,是一种观 念中的自然界,并不是人生存于其中的感性的、现实的自然。马克思批判的正是黑格尔 对自然的唯心主义的理解,认为黑格尔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诸规定的抽象”,而 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对黑格尔来说反倒是“虚无”。 生存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差别,只在于其阐释的理论框架稍稍发生了变化。以前是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思想,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的 思想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现在则是以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虽然 据说马克思的“生存本体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转向,包括影响了海 德格尔的本体论,但笔者倒宁愿相信是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影响了一些学者对马克思 本体论的阐释。笔者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阐述马克思本体论时那种深深的海德格尔的印 迹。 在此拟对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稍作说明。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传统对本 体的追问,遗忘了真正的“存在”,把“在者”等同于“存在”本身。在他看来,“存 在”才是“在者”的最后根据。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只能通过“在者”才能显露出 来。这个“在者”并不是一般的“在者”,而是特殊的“在者”,即“此在”(人的存 在),因为只有“此在”才会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与“此在”的“存在”相关的 “存在”,被海德格尔称为“生存(Existenz)”。他认为,“此在”作为对生存之领悟 的受托者,包含着对非“此在”式的在者的存在的领会。海德格尔把分析“此在”的生 存结构的理论称为“基础本体论”。“此在”的生存结构从本质上说就是“在世界之中 存在”(也即“在世”)。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世”思想是持“生存论本体论”者最为看 重之处。因为在他们看来,以往对马克思本体论的研究,缺乏应有的“自觉”,以与人 无关的“自然物质”为本体,正是“实体本体论”的体现。要超越“实体本体论”,就 必须寻找另外的东西。这个东西既非物质又非精神,而是把二者统合起来的东西。因此 ,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世”正好就符合他们的要求。在他们看来,生存实践就是“ 先于逻辑和理智”的“存在境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