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3)05-004-04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本质决定的 ,它必然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不断创新;反对封闭主义、保守主义和教条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成为常青之树,永葆青春活力的原因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从空间维度而言,表现为面向世界。反对那种限制在 自己狭小天地里,无视外面广阔世界的狭隘的封闭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 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在封闭中形成的宗派学说,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大道 ,是吸收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列宁说得好:“马克思主义这 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 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 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62页。)马克思主义哲 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表现形式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 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 ,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121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是如此,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理 论亦是如此。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是以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也是吸收和概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以“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心内容的邓小平哲学理论,一方面是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以 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包括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是根据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科学 文化发展的形势,所作出的新的概括,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先进理论武器,它不只是适用于某个民族某 个国家,而是适用于全人类;它不是某个人群的专利,而是属于世界的。它的历史使命 是在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具体来说,在 自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人类 就不存在,自然是人类生产的要素,获得生活资料的来源;从宏观到微观探索自然的奥 秘——“必然王国”是科学知识(认识)的主要任务;以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是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社会历史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 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从适应到不适应,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发展过程,推动社会历史不断 前进;最终要在全人类实现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自 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在人类自身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 观点出发,为正确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强调人性中的一般与特 殊的辩证关系,消除人性异化的经济基础——私有制;认为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 育手段和人素质的提高,劳动成为人生活第一需要,人的身心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为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问题,赋予了新使命 。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全球性的两大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生存本体论,即关于人类生存危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①当今时 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科 技高度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负效应,人们在物欲主义支配下,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向自 然界的广度深度“进军”,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全球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人类面临 失去自身生存基础的危险。②今天人类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信息化超越 时空的限制,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的广度与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偌大的地 球成为小小的“村落”。网络化信息化,无论使人的思维方式,还是使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都正经历着一次革命。但是由于网络化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命运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出现了问题,一有 “风吹草动”,很快就会影响或蔓延到世界各国。倘若核武器掌握在战争狂人手中,他 只要在核电钮上轻轻一按,数分钟就可能给全球带来灭顶之灾。③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 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必然发展的趋势。它一方面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与机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资金和科技的优势,掠夺和剥削落后国家的 资源与廉价劳动力,以获得最大的利润,结果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贫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加剧。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人类生 存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就成为突出问题。寻求与探索一种合理性的理论与方法 加以指导与解决,是今天哲学家思想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今日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神圣使命。 第二个主题是主体本体论,即关于自我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关系问题。正如一位著名哲 学家所指出的:由于人的“自我”意识无限扩大,自我主义(egoism)日益膨胀,形成了 人的认识论上(或逻辑上)理性的“狂妄”,审美上鉴赏的“狂妄”,伦理上实践利益的 “狂妄”。认识或逻辑的自我主义认为:自己的认识、判断是绝对正确的,无需由别人 来检验;从而抛弃了检验自己认识、判断正确与否的有力工具,导致犯错误。审美的自 我主义只在自身之内去寻找艺术标准,把自己孤立起来孤芳自赏。道德的自我主义只看 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把意志的最高准则与确定性放在使自己内心幸福之中,而把义务 观念置之度外。这种自我主义同合理性原则不相容,应以多元主义对抗自我主义。多元 主义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把自己当作整个世界来研究,而是仅仅作为世界的一个 公民来考察和对待自身。(注: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3~5 页。)这种自我主义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中心论或主体主义。主张多元主 义,就是要我们认识到人不过是整个地球大家族中的一员,不能唯我独尊,唯我至善, 伦理道德不是人类的专利;人类之外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都有存 在与生存的权利,反对人类中心论或主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