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3)09-0011-05 一 马克思究竟完成了什么样的“哲学范式革命” 近些年来,一场围绕“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的辩论呈愈演愈烈的 景象。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实现了从近代的主客体 二分的实体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向现代的主客体统一的生存论哲学范式的提升。此说一出 ,和者纷起。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 现在许多学者讨论的“范式革命”,其实并不是指马克思哲学在历史上所导致的范式 革命,而是要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这个“根本范式”进行变革,这也正是“当 代性意义”讨论的根本用意。但这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研究方法上的选择:是通过回到 马克思的“经典语境”而“接着马克思”讲下去,还是将马克思哲学硬拉到当代西方哲 学语境中,进行比较与对话?笔者以为,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不能不回到马克 思哲学范式革命的经典语境中,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当代意义与其历史性变革意义是不可 分割的同一个问题。 无论是“存在论转向”还是“生存论转向”,这两种说法可能对马克思哲学范式的革 命意义都做了“过度诠释”。所谓“认识论哲学的式微”与“本体论哲学的复兴”,所 谓从实体论的知性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向关系论的感性生存实践的存在论的过渡,这种 宏大叙事,可能会捕捉到现当代哲学史的某些演变趋势,但难免简单与草率。我们还得 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内在的微观的逻辑转换过程中来讨论问题,即马克思是如何从黑 格尔的泛逻辑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的物理实体还原论等近代哲学思 想方式,一步步地走向辩证的历史的总体性思想视野的。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起 点,不应当是将成熟马克思的辩证法束之高阁而“另起炉灶”,或立足于青年马克思与 存在主义的“横向联合”,而是经典社会历史辩证法思想在21世纪语境下如何重新理解 与重新表述的问题。我们要说的是,正像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经典语境主要不是批判近代 的认识论而是古典人本主义,哲学范式的主要转换领域不是个人的生存问题而是历史辩 证法一样,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导语境也不是认识论科学、生存伦理、价值 哲学,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批判问题,所以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仍然是社会历史辩证法。“生存论转向”或“新本体论”的主张遮蔽了两个基本事实: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在于它是反对任何脱离社会历史前提的本体论哲学,却没有从根 本上否定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合法性;马克思哲学是通过瓦解古典人本主义而走向了科学 的历史辩证法,在方法论上是反对一切形态的(包括存在主义在内)的人本主义哲学的。 在所谓“存在论转向”的视野中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仍然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 哲学主旨人本主义化,把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逻辑当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原初形态”。更深层的问题是,它还会把青年马克思的费尔巴哈式的类本质哲学与现代 西方个体主义的生存哲学互相置换。这显然是“时代的错位”。 总之,问题的焦点就在于,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究竟表现为反“实体主义—认识论” 的“生存论转向”,还是反人本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究竟如何看待 历史上的本体论哲学或实体论哲学、近代的人本主义哲学以及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 二 马克思哲学是反对一切本体论哲学的历史辩证法 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作为哲学中的一门学问,众说纷纭,但大致被理解为关于“ 存在”的学说,而“存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把“存在”理解为不同于具体事物的普遍的一般本质,是隐匿在现象世界背后 的超验的本质。这种作为与现象世界相对立的本体意义上的存在,不属于具体科学,仅 属于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超验之物,它或者寄托了人类对知识的无限寻求,或者 寄托了人类精神的无限追思。这种先验与经验、本质与现象的僵硬二分与机械对立的本 体论哲学,其最大的问题并非忘了“人的存在”,而是主观地设定与纯逻辑地演绎出某 种脱离历史与现实的彼岸之物。 第二,是对上述的超验本体论进行重建,即把分裂的现象与本质统一起来,认为作为 本体的存在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并为此建立了一种从本体世界向现象世界推移 转化的逻辑概念的演绎体系。黑格尔哲学对存在范畴就是做这样一种相对“动态”而“ 历史”的理解的。它倒是特别强调此岸的统一,但问题却是用“实体”、“自我意识” 、“绝对精神”这些形而上学范畴来冒充自然界、精神和现实的人类。 第三,是把“存在”界定为“一定的存在物”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哲学。对于这种本体 论来说,“存在”即存在着的存在物或“存在者”。只有存在着的存在物才是“惟一的 ”实体与本体。费尔巴哈是近代的这种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代表。他的哲学扩大并深化了 对“存在”理解的视野,从绝对精神与机械论的自然转向人的感性存在,这预示着近代 本体论哲学的研究朝着关注“人的存在”方向转变。但近代哲学“实体论”的抽象顽症 并未因为费尔巴哈以感性的“人的存在”为本体而得到克服,因为他只是把人当做“感 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仍然把事物、现实、感性当做“现成的”实体去理解 ,而不是当做人的实践即“上手的”历史关系去理解。人本主义完成不了对传统本体论 的革命与超越。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不是发现了一种新的哲学本体论,而是发现了任何哲学的“ 本体论承诺”都是对现实社会统治关系的无意识抽象。作为一切形而上学的反对者,马 克思哲学不从“现成的”概念与“永恒的”实体出发来解释感性的世界与历史,而是在 动态历史的实践视野中透视各种抽象神秘的社会关系与观念体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