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那样,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理 论思维及意识形态等,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重提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及其 当代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蕴涵

      120多年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正确认识和改造人类世界的新道路。 诚然,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也并不是不证自明的。它在理论上要不断同各种非马 克思主义学说对话、交锋、碰撞,从而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它也要不断接受 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价值。

      马克思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框架。在世界观层面,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按照这样一种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蕴涵是围绕两条主线 渐次展开的。一是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与以往的历史观相比,它所实现的理论飞跃在于 :确立了经济运动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最后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指出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 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76页,人 民出版社,1995)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它们之间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适性规律。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 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唯物史观揭示了以往被看作“愚氓”的人民群众归根结底是历 史的创造者。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有所不同。人是社会的主体,社 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社会规律本质上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但社 会规律作为规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 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 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585页,人民出版社,1995)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肯定,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在 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逻辑延伸(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 生产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千百年来贬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旧历史观 的一种纠正。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关系,始终是唯物史观关注的根本问题。但马克思、 恩格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和理论斗争的不同形势,研究和阐述的侧重点也有所 不同。在唯物史观创立的初期,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强调经济运动的决定作用。他们的 名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第一,人类社会也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它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的 历史过程;第二,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尽管离不开人的参与,但在其总体趋势上、运 动轨迹上展示的却是个人的意志所不能左右的客观路径和方向。不过应当说明,马克思 、恩格斯历来是从物质实践出发、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去认识、解释精神现象和政 治现象的基础和根源的。但从唯物史观产生伊始,他们就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意识的 交互作用角度论证经济的决定作用,而非单纯强调经济的惟一作用。尽管马克思在后来 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在他晚年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不断丰富、发展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切政治、文化现象的根源的思想一以贯 之,构成了唯物史观理论最基本的蕴涵。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唯物史观思想也是极其重要的,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 所不能忽视的。例如,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的阐述,是我们理解 社会发展规律问题最富启发性的文本线索。马克思晚年十分关注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问题,他通过对非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内部结构的研究,确信这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道 路,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深刻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 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规律,关于历史发展“合力”,关于社会 规律与人的主观愿望、动机及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经典表述,与他们前期 的许多论断一样,都是我们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理论蕴涵的支撑点和依据。

      二、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为了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真谛,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几个重要问题的简要梳理 、辨析,更确切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

      首先,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到底有没有关于人的理论线索。“人”的理论是不是唯 物史观的一个理论支点,是争议较大的问题。因为唯物史观曾被指责为“见物不见人” 的学说。我们以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键要搞清楚一种哲学是否具备“人”的价值 取向,即其重心倾向于个体的人(主要是历史人物)还是群体的人(主要是人民群众),而 不是看一种哲学中是否有关于“人”的只言片语。如果说哲学只有关注“个体的人”才 叫“见人”哲学的话,很显然,这不是唯物史观的主要价值取向。因为唯物史观更关注 的是整个工人阶级的阶级命运。唯物史观的这种哲学导向,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 史条件有直接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飞跃发展时期。伴随着 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却得不到改善,社会矛盾反而更加 激化和尖锐。社会发展的“物”的尺度与社会发展的“人”的尺度的严重背离和巨大反 差,使得无产阶级的命运和解放问题成为唯物史观最为关注的问题。唯物史观“把历来 被排斥在历史视野之外的物质资料生产、劳动以及人民群众引入历史领域,从而使历史 观发生了根本变革。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样要研究人,但这是现实的人,是 群众,是阶级,是政党,是领袖”(陈先达:《漫步遐思》,7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 997)。同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关注 停留在对无产阶级处境的同情上,而是从历史现实出发,思考无产阶级的产生、地位和 历史作用,并从社会历史与现实运动的角度探索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道路,把无产 阶级的解放运动同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唯物史观既尊重 社会历史的运行规律,又充满了对整个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深厚人文关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