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3)05-0029-07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复杂艰巨的攻关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 问题浮出水面,不同利益群体的改革要求相互冲突,政策的选择和理论的论证都日益感 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和选择空间的局促。与此同时,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大量译介 到国内,这似乎可以为我们的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照或资源。但由于这些西方理论的异 质性和相互冲突,特别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更使我们以社会主义 现代化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合法性受到挑战。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理论和实 践问题,中国学术界似乎陷入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丧失了价值判断的能力。一 些在现行体制中获益的知识分子,失去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否定性思维向度,成了马尔库 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价值抉择的困惑也是价值哲学的困惑,能否超越价值思维的 主体形而上学?没有标准的批判如何可能?在后形而上学的时代能否有普世的价值和伦理 ?这些价值哲学的问题以理论困难的形式表现了现实价值选择的困难,对这些哲学问题 的思索也许有助于澄清我们在生活中价值认同、选择的困惑和茫然。 一、能否超越价值思维的主体形而上学 对于价值的困惑与烦恼,哲学可以给出一种彻底的解决办法,即从思维方式上根除价 值和价值思维。简单地说,价值是人自觉追求的对象,价值追求是为思维所规定的欲望 和意志。这就使哲学可以在欲望、意志、思维等价值判断构成的环节上分别实现否定, 从而排除价值思考。比如,印度佛学认为众生是苦,苦的根源是人有欲求,有自我的执 着,如果能破除我执,灭绝欲望,就可跳出苦海,达于涅槃。德国哲学家叔本 华也主张生命意志产生世界的表象,产生欲求和痛苦,通过限制乃至灭绝生命意志,才 能解脱痛苦。中国的老庄学说则主张自然无为或自然中道,它似乎是反对人为的思虑、 计算和价值判断,从而否定人的过分的欲望及其满足。从老庄的观点看,有机械必有机 心,有礼仪必有伪善,有自觉的价值追求,必然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从 而造成天下的纷争,大乱不止。这些古老的哲学思考,用现代哲学术语说,都是反对主 体形而上学,反对从自我出发去规定、占有存在,从而是对价值思维和价值哲学的否定 。 印度佛学和老庄思想对价值思维的否定来源于特定的生存体验和社会认知,人生的痛 苦和社会的纷争在古代哲人的意识中转换成对宁静和平的生活向往。在这样的意义上, 佛学和道家仍未超出价值思考。现代学者沙尔玛曾指出印度佛教是一种“精神利己主义 ”,即是一种摆脱现实痛苦获取心灵宁静的精神追求。老庄对自然天道和自然无为的向 往,同样有强烈的价值关怀。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说基督教乃至所有的世界观哲学、 道德哲学,不管是对世俗价值持怎样的态度,都难以超越价值思考。否定世俗价值的宗 教信仰或哲学论说,往往都是以肯定某种终极的绝对价值来排斥和否定世俗价值的。基 督教的来世天国或上帝之城,作为终极的绝对价值使世俗的一切价值至多只具有救赎的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利益和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也使个体的价值也只具有作为活 动环节的意义。它使个人的小我不再具有价值判断主体的地位,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从而使个人获得某种精神解放。罗尔斯所说的宗教的或世俗的(包括哲学和道德)“ 全整论说”都具有提供终极价值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哲学总是某种价值哲学。 当代对价值思维主体形而上学的质疑和批判具有了新的时代背景和致思取向。由工业 化和现代化所成就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使人类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即人类可 以毁灭于自己的成功。这种被称为“自反性现代化”的力量,通过诸如核毁灭、资源枯 竭、生态危机等现实地显示出来。人类追求和创造价值,而这些价值却可能毁灭创造价 值的主体。这种价值的自反性或异化构成了对价值思维和价值哲学的根本挑战。生态主 义、后现代主义、一定意义上也包括新自由主义,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 或否定价值哲学的。 就笔者所看到的文献中,海德格尔哲学最精细地考察了西方哲学中价值思维主体形而 上学的起源。海德格尔把现代科学技术看作是西方哲学的完成,把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 学看作是西方文明的命运,把一种新的思的视界的开启看作是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上帝 。后期海德格尔哲学可以解读为系统地否定价值哲学的新形而上学。海德格尔通过他终 生运用的词源学考察的方法,追溯了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如何把归属于存在的“思 ”或“询问”,逐渐演变为规定存在的“理念”和“逻各斯”,至笛卡儿,终于明确地 把“我思”作为一切存在的基础,确定了以思维规定、宰制存在的主体形而上学。海德格尔认为,以思维规定存在,以理念为标准核定存在,即产生了存在“应当”符合理念 标准的价值判断和使存在符合理念的价值行为,存在即成了从属于主体需要的价值。把 存在逻辑化与把存在价值化是相互关联的必然进程,这就是西方哲学进而是西方民族的 历史命运。甚至要重估或颠覆一切价值的尼采,也未逃出这种历史命运。 把存在价值化,或者说把世界资源化,至我们今天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达到了极致。 随着全球性的现代化,西方哲学的视界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成了普世伦理,海德格尔所说 的西方民族的命运成了全人类的命运。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怀疑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历史 必然性的论断,我以为希腊哲学具有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理论态度的思维,它不必然导致 功利主义和技术统治。[1]除了纯粹理论态度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它也有人性自我 完善的德性追求,等等。积极入世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或者说西方古典思想的价 值哲学,与今天的功利主义主流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海德格尔对“技术”问题历史 根源的追溯,只能作为一家之言。但如何摆脱海德格尔所说技术“座架”的催逼,如何 质疑、限制乃至替代功利主义,确实是当代哲学的重大主题。海德格尔寄希望于一种超 越价值思维的新的思的视界,这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替代,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说法这 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故事或宏伟叙事,它可能仍是一种绝对的、一元的、中心主义的价值 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