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08-0027-05 近几年来,学者们就我国高校哲学教学的现状、今后改革的方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 论,教育部和一些大学设立了相关的资助项目,学术刊物也发表了一批相关的论文。这 使当前高校哲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紧迫问题浮出水面。这些问题中有些是局部性的, 有些是整体和全局性的。而哲学教学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哲学教学资源、对象、课程体 系的基本构成设置问题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一、高校哲学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结构性根源 我国高校哲学教育事业在向前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 从表面上看可以归结为“危机”、“贫困”和“差距”这三个方面。当前一些高校哲学 系面临着生存危机的考验,本科生生源不足,研究生质量滑坡。有的学校哲学系因为招 不到合格的学生而被迫缓招或者停招学生。有人指出,在普通高校哲学系,哲学专业本 科生招生难,毕业后就业难,教师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十分突出。[1]众多高 校哲学共同课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贫困、教学流于形式化、应试化的责难。有学者指出 ,这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很陈旧,简单化、贫乏化和教条化不说,其中还有许多东西 与现代科学成就、现代思维方式、现实生活相矛盾。[2](P10)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和高 等教育国际化大潮的冲击,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哲学教学发展水平上 的差距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哲学大国,我们有几万名专业哲学工作者,然而我们的哲学 教学和哲学研究在当代世界哲学中并没有确立自己应有的位置,甚至是处在被边缘化的 状态。我们的哲学教学所培养的各层次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在国际哲学人才大舞 台上竞争力脆弱。在国际性哲学刊物上很少看到我国学者的文章。我们的学者和研究成 果鲜有在世界哲学界产生重大影响和获得国际性学术奖项的,以至于中国当代哲学在世 界当代哲学中成为只进不出的“黑洞”,只有其存在却无其意义的“隐形人”。 笔者所在大学哲学系近期对大三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大多 数人对毕业后的就业前途表示不乐观,并认为社会对哲学毕业生的价值评价很低。学生 普遍认为,当前的哲学教学课程不合理,与社会、与工作需要相脱节。这项调查在某种 程度上反映出整个高校哲学专业教学的被动和危机局面,需要思考的是,这种被动局面 的根源在哪里? 外因论者强调:哲学专业被冷落一是由于它被有关领导部门划为限制发展的长线专业 ,二是市场经济使人们急功近利,只看重形而下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作为深层智慧的哲学 理性。对外因论的前一种说法笔者不以为然。在我国高校哲学教育现在的规模、质量都 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应该说我们现在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现行哲学教 育体制的运行。对后一种说法,有人也提出批评:“市场社会不是与哲学无关的外在世 界,而是哲学工作者生活于其间需要对其作出充分理解和反思的现实生活世界”。“但 问题是,这种外部社会的干扰与压力本身就构成了当代哲学的生活基础,它原本就是哲 学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3]笔者当然也不赞同作为哲学系依靠开办从属专业 来养哲学专业。 多数人对造成我国哲学教学当前困境的根源持内因论。他们认为,我们的使命是要立 足于哲学教学自身的建设和改革去积极实现人类哲学文明的特有价值和功能,走出困境 关键在于改革。孙正聿教授强调,哲学自身价值的实现,哲学教育的改革从根本上讲就 是要按照哲学学科的本质特性来搞教学。[4]从内因论出发,从哲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和使命意识出发,扭转被动局面只能依赖于改革和重建我们的哲学教学。探索我国高校 哲学教学改革要有立足点和依据:第一,我们必须依据哲学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我 们必须依据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本文试图确立第三个理念,那就是要参照 和比较哲学教育发达国家和世界著名学府的模式、经验来探索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与英、美等发历国家在高校哲学教育的许多方面存在着 差别,但最重要的是在哲学教学基本结构上的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都抱守着 一种共同课和专业课教学“二元化”的、各项资源互相隔离的哲学教学基本结构。这个 结构中的一元是以哲学专业系教师为主体,以哲学专业系本科、研究生为对象的哲学专 业课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中课程项目虽然比较多,但大都倾向于学院式的纯思辨哲学传 统,远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领域。这使得教师所面对的永远是哲学专业的学生 ,教的永远是纯哲学专业的课程,切断了他们与众多非哲学专业学生和其他学科知识的 有机联系,使其渐渐地成为自然、社会科学的盲者。而哲学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大二开始 就进入了以专业课为主的课程体系,在哲学本科生学分总量当中,专业课学分往往占到 60%—70%。我们的这种专业教学体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那时我国的研究生 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没有规模,本科毕业生是社会上各部门哲学专业工作的主要人才 资源。这就要求哲学本科生具备较好的哲学专业知识和训练,而且当时对哲学工作者的 自然、社会科学素质要求不高。那时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不存在人才竞争与过 剩的问题。如今时过境迁,我们的哲学硕士、博士成百上千地培养出来,哲学本科毕业 生大多只能从事非哲学专业的工作。但他们在大学本科这段进行知识储备的最重要时期 却完全哲学专业化了,而没有其他领域的知识准备。这种哲学本科生教学结构已经违背 了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