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激励机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广西大学 高教所,广西 南宁 530004/广西大学 哲学系,广西 南宁 530004 曾冬梅(1965-),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邱耕田( 1964-),陕西咸阳人,广西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和发展美学。

原文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当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原因 就是错误的、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而一些正确的、合理的行为又没 有得到及时有力的肯定和支持,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泛化的负向“激励效应”。激励机制 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端正激励机制的主要对策是要构建一种“行为归化制度”,而 “行为归化制度”实际上包含着对社会成员的自律和他律两方面的内容。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3)04-0033-06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这无疑是中华 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还要经历转型期的阵痛。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为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机遇,使我国社会发展不仅获得 了丰富的内涵,更获得了飞跃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它对我国社会的健康有序发 展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转型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失范问题。失范问题 同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一起,对我国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造成失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根本上,是由于发展不足或发展水平低下造成的 。但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具体的原因:一是价值观念的原因—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普遍采取了一种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二是现实机制的原因 ——社会激励机制发生了失范或扭曲。在上述两种具体的原因中,价值观念的原因是一 种较为深层次的原因,由于价值观念是内在精神性的东西,所以它总是要通过现实机制 的作用才能发挥对社会问题的诱导或消解的影响。也就是说,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扭曲了 的激励机制一起,真正导致了社会失范行为的滋生蔓延。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现实 机制的原因还是首要的。因为即使存在一种不合理的、有害的价值观念,但如果在现实 中存在着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就会阻遏其现实化,减弱其社会危害性;相反,如 果激励机制也被扭曲,并且呼应了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就会进一步诱发众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要想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就 是要端正或重建当今我国的社会激励机制。

      一

      “激励”一词,英文为motivation,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在 汉语中,“激励”一词古已有之。《六韬·王翼》之“主扬威武,激励三军”、《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之“欲以激励应侯”中的“激励”,都有激发、鼓励、使人振作的含 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激励就是在外部某种刺激因素的影响下,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 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追求、奋斗的心理活动过程。

      本文所说的激励范畴是指一般的社会性激励。所谓社会激励,是指社会或社会组织通 过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来激发社会成员的动机,开发社会成员的能力,充分调动社会成员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所追求的行为目标与整个社会或社会组织的大目标协调一致 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激励而产生的。激励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 ,是启动人们行为的键钮。每个人不仅需要自我激励,而且需要来自社会成员或集体成 员的相互激励,需要社会组织的激励。“我们每天,在许多场合,都会接触到‘激励’ 这个词。可我们有机会去体验激励的作用吗?其实我们更经常地是受‘被激励’的影响 ,结果是被激励的人要比激励别人的人多得多。”[1]从某种意义上说,激励和被激励 是人的一种特性。何以这样认为?我们知道,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在社会 性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要联合起来,相互合作,以社会性的集体力量变革自然和社会, 才能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且必须以激励竞争的方式,相互激发和促进,才能 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不断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 “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 [2]。为什么“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呢?因为每一个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 所拥有的社会生存条件以及自身拥有的主客观条件,都是有着种种差别的,而通过社会 接触,通过相互间的激励和竞争,他或她就会获得或产生一种超越自身现实性的更强的 动力和能力,以此实现在特定“社会场”中发展自己的理想、愿望。这种理想、愿望就 是竞争心,它会激发起人们“特有的精神振奋”,推动人们去进行相互激励和竞争,结 果就能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发展成果。 所以,正是人的社会性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人的激励特性的存在。

      人的生存的实践方式同时赋予了人的本质以社会关系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从社会关 系的角度分析,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或社会效应。这种影响往往 导致了一种激励效应的发生,即激发其他社会成员要么确立与自己同样的价值观念和行 为目标,要么选取与自己相同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手段等。在一定的外部约束条件包括激 励机制的作用下,人的理性行为一般有这样四种:一是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 二是只有利于个人,但不利于社会;三是既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社会;四是不利于个 人,但有利于社会。人们确立怎样的价值目标和进行怎样的行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及其形式有多种划分,从手段上讲,有物质激励 和精神激励之分;从激励发生的状态上看,有自觉激励和自发激励之别;从激励的作用 方向上,又可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的激励机制能将人们的价值追求 和行为目标向着利己和利他相统一的方向上引导,使社会成员确立和采取一种为社会所 需要和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那么这种社会激励机制就是正向的或良性的,是有 利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的。某一社会主体的合理的、正确的行为如果得到了社会的普 遍肯定和赞扬,首先它会使行为者坚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合理性,使其重复发生或频 繁发生相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正向的个体激励。其次,会激发和引导周围更多的人效仿 学习,进而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种正向的社会激励。相反,如果一个 社会的激励机制只是激发、引导人们追求个人的、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的、长远 的利益,使社会成员确立和采取了一种为社会所不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那么就会 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严重失调,就会 滋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一种不合理的、错误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克服与 纠正,不仅会使行为者本人受到“鼓舞”,使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作为一 种负向的个体激励效应会诱引更多的人效仿,进而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就 是一种负向的社会激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