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现代人生存危机的三种取向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整合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朱书刚(1958-),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研究所副所 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对现代人的生存危机的解救依其意义指向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可持续发展 观三种取向。马克思关注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的“阶级意识”,被列宁和毛泽东等继承 和发展,并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意识”。存在主义以解读孤独个体生存的“个人意识” 为主题。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意味着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意识”的觉醒。当代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充满矛盾和困难的工人阶级生存与发展的“阶级意识” 、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意识”与尊重和保障个人生存与发展权利的“个体意识 ”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意识”整合的可能有望向现实转化。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1X(2003)04-0440-06

      同普通动物不同,人是未完成的自我创造的动物。大自然并没有赋予人以完美的先天 本能图式,面临着来自环境的严峻挑战,人不得不走一条自我完成的艰难道路。先天的 “未完成”与后天的“自我完成”的矛盾潜藏着危机的种子,致使人的生存历程布满了 全生的荆棘。当人试图解决这种矛盾时,危机的萌芽就历史地生长起来。危机是人在解 决先天“未完成”与后天“自我完成”的矛盾时所面临的实际遭遇,是人的生成与创新 及其结果与主体的主观愿望和理想目标的背离,是主体对象化的异化效应。危机既是对 人的生存的挑战,又可能是导致进步的契机。危机由人的自我分化所造成,也只能由人 来克服。克服危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危机的深刻反思:反思危机的实质和 成因,寻求走出困境的生存与发展之路。19世纪中叶以来,对人的生存危机的解救依其 意义指向的差异,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取向。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活的灵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 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的生活实践出发,以批判旧世界,发现和建设新世界为己任。马 克思虽然没有把他创立的历史唯物论称为“生存论”,但他以人的生产劳动实践解构人 的社会存在及其自然基础,深刻揭示了由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的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及其 生成的具体历史性,把实践看做是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开创了“实践生存论”。在马 克思看来,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这种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所特 有的活动方式,是自在世界向人的自为世界转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基本途径,是 人类生成、发展和完善的手段,人在通过实践变革客观世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 也生成、发展和完善人本身,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质和个性、创造 物质和精神价值,并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在认识和把握必然性中逐步获得自由,从必然 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造就了社会基本结构即社会经 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发展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起作用的,在 一定的意义就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实 践成为奴役人的手段,成为异化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使异化劳动普遍化又造就了 消灭异化、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条件。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 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第59页)。“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应该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现状”,解放全 人在并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1](第75页)。马克思也看重人的个体生存,他认为“人 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2](第532页),并在《1857—1858年经 济学手稿》中分析了个体生存三种历史形态:人对人的人身依附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 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形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形态。但马克思更关怀的是工人阶 级的生存境遇,无论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红色经典——《共产党宣 言》,还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都是反省现存世界工人阶级的生存危 机及其根源的文本,旨在提升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为改变生存条件和转变生存方 式而改变世界、改造社会。这一思路在20世纪由列宁和毛泽东等继承和发展,“阶级意 识”进一步强化,并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意识”。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自己规定为中国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把自己规定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 代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强调民 族本位和阶级本位,诉诸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无疑具有正义性和必然性。然而,这一时 段生存的个体性只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中成为“话题”,而在“东方马克思主义 ”话语系统中几乎消失。这一“失语症”同苏联斯大林体制和中国“文革”岁月对个体 生存权利的否定构成联想,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曲解社会主义提供了口实。这 也是导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的根源之一。值得庆幸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中国逐步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个体生存权利的实现和保障,促进个性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已纳入现代化建 设的指标体系。还有必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 具有丰富的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和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把自然界称作人的“无机的身体”,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 个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还具体分析人的肉 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并强调“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 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第95页)。马 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 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第202-203页)。恩格斯在《自然 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 在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 ](第517页)。这实际上是对现代生态危机的预警。

      二

      对人的个体生存危机的解析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主题。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 义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叔本华和尼采主张意志高于理性,是世界的本体和 本质。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尼采把“权力意志”看作是支配人的思想和行动以至一 切生物和其它事物运动的根本动力。在人生哲学方面,叔本华认为被生命意志支配的人 生就是痛苦和无聊,宣扬悲观主义人生观。尼采提出“上帝死了”,要“重新估价一切 价值”,人类文明日益堕落,只有依靠作为“权力意志”最高体现的“超人”才能拯救 人类。在意志主义影响下以狄尔泰、齐美尔、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同一平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的社会学”为过渡形成了20世纪 影响最大的人本主义思潮——以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为先驱,以德国的海德格尔和雅斯贝 尔斯为奠基人,以法国的萨特为著名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非理性 的孤独的个人的“个体意识”的生存哲学,它把哲学问题归结为人的生存问题,又把人 的生存问题归结为个体生存问题,进而把个体生存归结为孤独、苦闷、焦虑、畏惧、厌 烦、忧郁、绝望等非理性的情绪体验。雅斯贝尔斯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 就叫《生存哲学》。萨特则从“人学本体论”出发,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命题 ,认为“人首先在世界上生存着,经受遭遇和冲突,然后才确定自己”,“人只是他自 己造成的东西”,即人最初是没有任何本质规定的,人的本质是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生 成的,人有自我选择的绝对自由且应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后果负全部责任,这是人区别于 他物的标志,从而体现了作为“自为的存在”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作为“自在的存在” 的客观事物只有当人的主观意识指向它们,成为对象性存在时才具有本质和意义。他还 以这种存在主义人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所谓“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应当说,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人的生存境遇的反映:超验传统日渐式微 、社会向度技术化、法西斯主义肆虐等使人的异化加剧,个体陷入被压抑、被抛弃的生 存境况,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状况在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看来恰恰是 理性主义传统在当代西方社会强势推进的结果,因而,强调感性个体生存的意义,就必 须诉诸于非理性以清除理性主义传统。但是,用非理性的方式突出感性个体生存的意义 只是清除传统理性主义的一种可能的方式,而且,仅仅通过非理性所支持起来的孤独的 个体只不过是一种不健全的个体存在,对传统的抽象理性的克服终究取决于理性精神本 身的自我超越,而不是对理性的完全否定。所以,存在主义的非理性个体生存哲学至多 只是解救现代人的生存危机的一种尝试,而不足以成为整合“现代意识”和引导人类持 续生存与发展的哲学基础。这里也有必要说明的是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已 发生了由强调人的个体生存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视角解构人类整体生存的主题的转换 。在海德格尔后期写作的《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林中路》和《诗·语言·思》 等著作中,他从技术批判的向度出发述说了近代以来由于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人和自然 之间关系的根本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包含的危险的发展趋势,从而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现 代的庄严主题:拯救地球。在海德格尔看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对地球的利 用与剥夺达到了无法想象的状况,人类的生存根基遭受严重破坏。因此现时代的问题就 在于人类有“急难”,而陶醉于技术时代之中的人面临着不断加剧的“急难”却无动于 衷,从而更加剧了人类社会的危机。他呼吁:要倾听自然的呼声,拯救地球,并由拯救 地球而更新人类世界。海德格尔的这些思想是以诗意般的语言来表达的,但透过他那艺 术语言的表象,我们的确可以领悟到哲学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的终极关怀与忧思 ,其思想的先锋性为人类正视生态危机发出了必要的警报。然而,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特 殊表达式的限制,很少有人把海德格尔的后期著作看作表达可持续发展观的早期文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