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05-0040-07 一 这里所说的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是指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有一定关联,但更主要的 还是指源自于苏联模式教科书、并在中国近几十年哲学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影响的社会 发展理论。作为一种传统的理论体系,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对于近现代社会变革以及 思想文化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已经经过了一场从资本主义私人占 有制到国家干预或社会主导的资本主义的结构性转变。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功能以及 社会整合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特别是,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 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以及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注意到,对于解释当 代社会发展及其矛盾,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解释性难题。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学说,马克思本人有一段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 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 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 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P32) 撇开一些不会造成原则分歧的差别,传统教科书基本上是按如下一种层层递推的模式 阐述这一学说的:
上述图示是否准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它 基本上还是体现了马克思的一些构想,并成为影响深远、涵括当代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 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注:这一图示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标示出发生和逻辑双重意义上 的先后关系,其中也包含着诸如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方式对社会形态等相关性 范畴的决定或支配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由此排斥同一对范畴的反决定关系。而本文要揭 示的恰恰是,在当代社会,上述决定与被决定关系本身已变得十分复杂。从这一角度说 ,本文对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反思同时也包含着对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反思。)。现 在,我们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问题及当代社会转型,就上述学说及图示提问。 第一,整个学说中起基础性的和支撑意义的概念是生产力。生产力即人们征服和改变 自然界的能力,这一概念在整个学说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我们同时却看到了整个 学说对生态环境的排斥。因为既然是基础性的和支撑意义的,那么看起来“先”于生产 力而存在着的自然生态环境显然就被排斥在这种理论解释体系之外了。关于这一点,我 们可以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献中关于人对环 境的改变远远优越于(并且可以排斥掉)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有关论述得到某种映证。 然而,社会发展的严峻现实表明,要保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在社会发展动力学 说中给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足够的理由。如果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那么,这种决定性因素就必须认真对待来自于自然生态环境对它的直接制 约,并且这种制约直接构成了生产力是否发挥作用并符合人的长远生存需要的条件。 诚然,在诸如《反杜林论》及《自然辩证法》等著述中,恩格斯还特别强调过度的开 发导致生态环境乃至文明的毁坏,但那看起来是为了强化一种基于常识并且也是至为深 刻的素朴唯物主义信念。一旦进入自觉意识到其历史发展主体地位的社会发展系统中时 ,这种素朴唯物主义信念就被“实际地改变现存事物现状”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取代 ,基于常识的关于自然客观优先存在的观念并没有生成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生存论智慧 。自我意识作为整个社会动力系统中的生产力概念首先就是以牺牲掉生态环境为前提的 ,我们说这一解释系统只能用来解释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理由就在这里。 第二,生产关系这一概念难以完全表现出现代社会丰富的交往关系。关于生产关系, 教科书一般只是把它表述成“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教科 书表述为:“人们直接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性的交往关系 ”。[2](P359)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1.在经济活动中,除了生产环节外,还包括分配 、交换与消费诸环节。因此,通过生产活动来确定生产关系,仅仅在经济活动领域内就 显得勉强。即使是认为生产可以涵括分配、交换与消费诸领域,但是,这种领域细分是 否肢解了现代经济活动显然也还是成问题的。何况,用生产关系来指代经济领域的交往 关系折射出的把生产看成是整个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观念本身就是值得反省的。 2.把生产关系限于经济活动,不利于表达现代社会交往关系,现代社会的交往不仅只是 经济活动领域,还包括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等等,作为一个能够指代现代交往关系的基 本概念,它应该能够不限于并且尽可能超越经济活动领域,或者是一个基于经济或社会 领域但却指涉着人的“社会生活”的概念,但这样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交往关系至少是 生产关系在字面上难以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