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法度:哲学原创本质、方法和规范的逻辑分析(续)

作 者:
崔平 

作者简介:
崔平,1963年生,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哲学原创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对原创及其普遍认识条件即思维操作方式的意识 。有三种形式的新知:经验、规定的认识、反思的认识,而只有其中反思的认识在实质 地添加普遍理论知识并且是精神的主动创造的成果。原创属于反思的认识,是对事物存 在的普遍本质和统一原理的积极构造。问题意识具有内在批判结构和方法阐明作用。创 立一个新型问题意识也就获得了思维的新起点和新方法,从而奠定了哲学原创的基础。 哲学原创的合法形式是综合式前提批判亦即先验批判。这种先验批判要求必须跳跃式地 暂时超脱具体的问题对象而从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最高概念开始,然后逐次推进。其中的 “跳跃”构成一个问题转化情境,由逻辑批判与先验决断来完成,而接下来的概念构造 在先验决断的引导下表现为一场持续的从普遍到特殊方向的先验批判。先验批判内在地 产生出哲学原创的自律机制和有效性规范。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字号:

      哲学问题的合理形式

      按照问题的内在批判结构所具有的问题发展空间,任一问题总可以扩展到其经验基底 或者说还原为一个经验问题;而任何一个经验问题总可以作超验追问。但同一问题的这 两种问题处理方式具有不同的前途。经验化处理只求得特殊经验对象的存在关系的特殊 调整,构成一种生存或活动对策而不能形成对事物的深层理解。超验追问挖掘事物的普 遍原理即其存在前提,构造关于事物的思想秩序,是在进行前提批判。因此,具体的提 问形式与特定的认识目标相关,认识目的及其对知识结构的逻辑要求决定提问的对象和 恰当内容。

      尽管在哲学概念的定义问题上存在争议,但哲学具有追求对事物的普遍理解和解释这 种规定性却是可以得到一般认可的。哲学的普遍性形式一致于按照问题意识的内在批判 结构所作的前提批判选择,即在采取前提批判发展方向的设问中才能保持思维结果相对 直接问题内容的普遍性,成为对给定问题内容的普遍把握。因为,普遍性与前提的逻辑 特性契合,哲学的普遍性在逻辑上就表现为前提或基础。与此相适应,哲学思维的合法 过程必然由普遍性命题来实现。哲学按照问题意识的普遍—特殊分化和双关结构,必然 有其经验指向和归宿,但其内在发展目标却是构造关于经验对象的普遍概念把握。换言 之,哲学的处境为面对经验而寻求超越经验的普遍理论解释。

      哲学就是要针对事物的特殊现象谋求关于它们的普遍把握,构造关于一定特殊事物领 域的统一存在关联,其理想知识结构为不同等级的普遍概念和原理在相互连续的规定关 系中给出特定对象领域的根据体系。就此而言,哲学的任务是一种前提批判。前提批判 按其本质要求完备性,即全面揭示一事物的全部根据才能达到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把握 。存在论论域中的这种系统性根据秩序有其逻辑上的认识方向要求,即必须从可能的知 识体系的最高概念开始,采取综合方法(前进式、下降式)展开。因为,只有综合方法才 能保证哲学认识的完备性和最终有效性。在综合方法中,可能的根据都在先展露,每一 认识环节在逻辑上以完备的根据为推进条件,因而其结论是准确的和确定的。相反,如 果采用分析方法即由特殊到普遍地认识给定对象的根据,则在逻辑上陷入片面性,因为 可能的根据尚付阙如,每一认识环节都缺乏自己所当拥有的完备根据,即在根据不充分 条件下进行断言,必然遗漏必须涉及的内容,无法揭示事物本然具有的全面联系。严格 有效的哲学建构必须是综合式的普遍本质的递次揭示。其它方法尽管可以是哲学的即相 关于哲学认识目的,但只能是哲学的预备性探索,最终都必须回归到以综合方法进行哲 学建构这一正题上来。哲学建构的综合方法一致于问题的超验追问方式,因为前者正是 在揭示事物存在的前提。而存在论意义下的综合式前提批判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先验批 判,——作为存在论上的前提的普遍原理即为认识上的先验原理,因为对前者的知识正 是相对特殊的事物的经验知识的可能条件。

      认识上的综合方法要求首先追问关于特定对象的可能知识体系的最高概念和原理。然 而这一最高概念却逻辑地不能直接从给定特殊现象即问题内容中获得。因为,在哲学语 境中给定的问题内容相对哲学谋求的可能内容具有特殊性或者说前提依赖性。而在逻辑 上特殊与普遍之间在存在关系上是不对称的,即由特殊内容不能推导出普遍内容,而只 能从普遍内容出发构造关于特殊内容的存在关系,因为按照存在关系的秩序,普遍内容 规定特殊内容,反之,特殊内容却只能服从普遍内容而不能规定普遍内容。所以,哲学 建构活动只能从适当的普遍内容出发,在不断的问题设置中沿下降方向发展对给定问题 内容的普遍规定性的阐述。因而,在给定问题内容与作为哲学建构的可能起点的提问之 间存在认识论断裂,即不能直接由之发展出切合哲学建构要求的提问。哲学的第一设问 必须另外寻找自己的对象,这对象包含能够发展出对问题内容进行全面规定的最高概念 。这就要求必须进行问题的转化,把一个给定的经验性问题转化为一个恰当的哲学问题 。这种转化的实质是实现问题的跳跃式提升。

      但是,这种问题转化是有严格条件的,即设置问题的概念必须有能力切中给定问题内 容。因而寻找和确定特定普遍概念成为问题转化的关节点。这一初始概念的选定即确定 了一条哲学道路,把思维抛置到哲学轨道上。由这种具体的转化要求可见,问题转化即 由经验意识转变为哲学思维并不是空洞的和自由的,也不是抽象的认识态度由经验到普 遍的转变,而是必须在具体的成功的思维操作中才能实现,需要明确的哲学意识和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哲学思维境域的存在形式及其获得方法的模糊,正是造成哲学思 维的混乱、低水平乃至假哲学出现的根源。

      如何实现对设置初始哲学提问的概念的恰当选择,事关哲学思维的成败。显然,被给 定问题内容的特殊性所牵连,这一初始概念不是可任意独断的,而必须是关于与给定问 题内容具有存在相关关系的事物的概念,并且这事物在逻辑上具有相对给定问题内容的 普遍根据地位。这种特定的存在关联保证由之开始的提问视域包含有效的解释给定问题 的连续概念序列。因此,针对给定问题内容展开寻求其存在前提的逻辑批判,是哲学思 维所要求的问题转化的必要步骤。逻辑批判帮助划定哲学提问的境域或界域,保证哲学 问题转化的理性化和恰当性。

      逻辑批判:作为哲学提问的准备或奠基

      经验关联作为事物的直接现实关联,是通过事物的实质构成内容实现的,因而是事物 内在存在关联的现象和结果。哲学提问的普遍性提升这一要求,按照普遍性内容对事物 的根据地位和哲学提问的下降式发展方向,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事物的内在根据及其序列 。所以在哲学提问与经验关联之间具有某种关系,在被经验关联所包含的事物中包含着 哲学提问所追求的内在关联内容,并提示着哲学提问的恰当方向。经验关联所显示的存 在根据的自然秩序——因果性的和类属性的——指点着提问所追求的内在普遍关联关系 的线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