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理论与改革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纳入到党的思想路线中,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概括。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发展观和否定观,构成了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而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则是与时俱进的实践特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3]04-0037-03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党的十六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中,与时俱进被纳入关于党的思想 路线的新概括之中。这不仅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还有着突出的实践特征。把握与 时俱进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实践观、发展观和否定观,构成了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1、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与时俱进中的“时”,有人从时间、空间、历 史、现实、中国、世界等各个方面加以说明。然而,这种列举式的说明,虽然使人易于 理解,却难以使人对其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并且还会感到这种说明寓意未尽。但是,如 果人们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从社会实践的内涵上去理解时,上述问题就可以获得 解决。这也就是说,所谓“时”指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及其变化,它既包括人们实践环 境的变化,也包括实践主体即人们自身认识、实践能力以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而 无论实践环境还是实践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都会表现在时间、空间、历史、现实 、中国、世界等各个方面。这里把日常话语“与时俱进”给予哲学的解释,即使它变成 一个哲学话语是有充足理由的。首先,当党的章程把与时俱进纳入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 新概括之中时,就使它具有了哲学的意义。因为党的思想路线一直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述。邓小平在论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候已经指出,“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 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78页)其次,江泽民在说明与时俱进这一观点时,就是从社会实践意义上阐述的。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 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再次,只有从社会实践 意义上去把握与时俱进的内涵,它才对人们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功能。马克思主 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虽然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但他又 是一个能动的自组织系统,不是靠外力而是靠实践推动其发展的。这一观点在方法论上 的要求,必然是要求人们把社会实践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此就要处理好实践 活动中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与实践环境之间的关系,遵守实践自身的规律,积极应对实 践环境的变化,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2、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前述与时俱进的“时”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及其 变化,与时俱进的“进”则是指人们能够反映和驾御这种变化,而且还应使这种变化始 终朝着前进的方向。所谓“进”是一个过程,即它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因为“时”是一 个过程,它的变化和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 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 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 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整个世界包 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其变化的总趋势是发展的,然而 这并不是说就是直线前进,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在其中某段时间或某一局部出现倒退的 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区别于自然界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等特点,这些特点既为人类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从而加速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给人类实践带来较大的风险,即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则会给人 类造成伤害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就 是号召全党在其全部理论和工作中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 要求的,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为此, 就要经常和善于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和错误;根据实践发展形成新的理论, 应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是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而是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3、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观。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全党在其全部理论和工 作中应当牢牢把握住前进的方向,然而怎样才能牢牢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呢?其基本的途 径就是通过对以往形成的意识、观念、规则、习惯等的批判和扬弃,即坚持其正确的内 容,抛弃其错误的成分,实现理论(包括科学技术)和实践(包括改革制度)等的创新。江 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对全党来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 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 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概括地指出,“我们要突破 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是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曲解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 凝固化。马克思曾经指出,他的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 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类文化遗产,而且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身, 即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或完善自己的理论。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否定看来, 任何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一样,都是通过一系 列的辩证否定方式实现的。真理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一方面是源于认识与实践的矛盾, 即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的认识随之发展,因此就要否定认识以往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 ,它还产生于人们认识本身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矛盾。认识“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 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 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7页)这就是说,虽然人类本身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但是这种认识能力不仅 要受到外部限制,如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及其发展状况和表现程度、以及社会的经济政治 和文化发展水平等的制约,而且要受到内部限制,即人的肉体和精神状况,特别是知识 结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的制约。这就决定了要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 真理),必须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的反复。客观世界是无限丰富和不断发展的,所以认 识过程也就没有终结。当然,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内 容上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即它不断接近和在相对意义上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换言 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人们摆脱原有的认识束缚,并根据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结论 对原有认识加以修正实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