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3-0042-06 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时代话题。人类生活是永远流动、无限生成 的。强调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要人们沉醉于现实生活之中,而是要以一种哲学态度 或观念来看待生活。用生活来说明人和世界是哲学视野的根本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人 就成为立足现实而又追求超越、不断创造的生成的人,世界就成为由人无尽的生活实践 而无限生成的过程。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公共活动领域和私 人活动领域。如果所谓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意味着回归私人生活,即私人活动领域,不再 关心公共活动领域,那么,这种回归实际上是对生活世界更严重的疏离。这样的哲学不 仅不能对以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的解释,还将丧失哲学本来的意义,导致哲学 真正被生活遗忘。关注公共活动领域,这是哲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或必要的维度。 哲学总是力图以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对待公共活动领域和公共性问题。 一 公共活动领域是每一个人都生活于其中、不可能完全摆脱的领域,是由众多个人组成 的公众不能不关心的公共领域。凡是借助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谋取可共享利益的活动都 属于广义的公共活动,包括制度的确立与实施、改革与完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 定与实行,基础设施及公共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 态和环境保护等活动。虽然公共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但其基本 特征一直为公共性。因此,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 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 最重要的使命。 公共性,即可共享性,是相对于自利性而言的。自利性,简单地说就是排他性、独占 性。凡是谋取排他性利益的活动就是私人活动。也就是说,私人活动的基本特征为自利 性。由于私人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和经济领域中展开的,而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又是人类 最基本的活动,因而重视公共活动领域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或贬低私人活动及其自利性, 而是主张一种合理的自利性,反对那种过度扩张的自利性。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所需,与 其工作责任、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利益要求,属于合理性的正当的自利性,是基本人权的 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合理的自利性的实现不仅要靠个 人的努力,更依赖于人们共同建构和维护的公共活动领域。 哲学和其他任何学术、科学一样,不应当也不可能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和自私自 利的享受,不能只关心私人活动领域。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私人性的,而 是公共性的,是对人类生活及其转型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存在的现实的和终极的意义 或价值的探索。哲学的真正本性就在于关注公共性,即关注公众、关注整个社会、整个 国家乃至整个人类。 社会生活是一种公共性的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公共活动虽然始 终在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但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许多曲折。总的来说, 人类活动的公共性在不断由虚幻走向真实。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府开展公共活动 范围的扩大和管理公共活动职能的增强,政府开始陷入机构臃肿、腐败、涣散和效率低 下的困境,假公济私、以公谋私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国家、政府的一些部门、集团或个 人假借公共活动侵占广大民众的权利,使公共性受到了自利性的侵蚀。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性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质疑,出现了公共性危机。公共性的问题或危机是由 公共活动本身所带来的,这也决定了公共性的问题或危机只能通过公共活动自身的改革 或转型来解决。 新世纪伊始,公共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呼唤新思维和新变革。尤其是随着环境危机、隐 形经济危机、资源危机、核危机、恐怖活动和艾滋病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全球 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公共性的问题或危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是世界的经 济秩序还是政治秩序,还远未达到起码的公平、公正的境地,仍然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 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以往哲学的变革和超越,不仅对以往不合理的人类生活状况 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而且明确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86),人类的终极价值应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 ](P649)。这就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和研究人类的公共活动,重建现代社会的 公共性理念,使人类的公共活动既有效率又不失去其应有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 人类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人类生活只能是一种社会生活。社会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就是给 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分工和协作的有序的场所。有序性及其所呈现的秩序是个人活动得以 可能,从而也是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和根据。社会秩序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 ,具有普遍必然性。正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秩序对于人的必要性,秩序同物质生活资料 和精神文化一样,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或利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