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现实的二难解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谭培文,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广西 桂林,541001 。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实质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本身的发展,即个 人自由个性的生成、培育和建构。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指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首要的现代化。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理想与现实的二难困境

      社会主义现代化首要任务是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现代化仅仅被理解为物的现代化。 市场经济成为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是金钱拜物教卷土重来,一些人陷入了物的统 治的泥沼。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似乎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这样理解的 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被推向希望的乌托邦。西方马克思主义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就是这 样来理解共产主义的,认为,共产主义仅仅是一种理想乌托邦,它是一种目前在现实中 不存在的人们期望得以实现的社会理想,所以,它是一种超越现存社会的价值指向。在 他那里,希望是人的存在本体,人在希望的引导下,不断超越现存,消除异化,获得全 面发展,成为乌托邦主体。换言之,全面发展的人是理想乌托邦,现实的人是无法改变 的被异化统治的工具。共产主义究竟怎样理解,共产主义决不是像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所 说的只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人们把共产主义仅仅理解为理想的理论根据,主要是《共 产党宣言》的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恩格斯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第294、87、59、75页。)这里 指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的确是指的一种未来的社会理想。在未来理想社会的人 ,应是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共产主义是指的“现实过程”,是一个由 现代工业实践提出的目的,经过若干主客观条件相互过渡以后出现的结果,而不只是一 个理想。(1)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过程。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 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 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第294、87、59、75页。)马克思首先批评当 时与当代人相似的对共产主义的错误理解。所谓“应当确立的状况”,这就是等于布洛 赫所说的希望的乌托邦,把共产主义仅仅作为一个“应当”的理想。所谓“现实应当与 之相适应的理想”,即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颠倒过来,这就是“左”的思维程式,一切 从(主观)理想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实际出发。共产主义是一个现实运动过程,它是以 实践为基础的目的、手段(条件)和结果的统一。(2)共产主义是当代大工业实践提出的 社会理想目的。这就是说,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目的,它以实践为基础。卢卡奇在谈到劳 动的目的设定时说:在马克思那里,“除了劳动(人类实践)之外,马克思否认有任何目 的论存在。”(注:(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堃译, 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2-13页。)卢卡奇是对的。马克思反对一切外在目的论,马克 思的合目的论主要限定在以生产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实践领域。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 物种论》,宣告了神学目的论的破产。恩格斯看了以后,立即写信给马克思,说:“目 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而现在被驳倒了。”马克思说:达尔文的工作“ 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30卷,第503 、131页。)显然,马克思把达尔文的贡献限制在自然史领域。达尔文用自然因果说驱逐 了神学目的论,社会实践才是人类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於 客观的东西。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目的与宗教目的论完全不同。(3)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 是由现有前提出的。这种条件既有物质的又有政治的、精神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 ,但它们都以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核心内容。既然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是一个现实历史运动过程。它是我国现代化实践提出的理想 目标,是当代我国现代化实践本身的首要现实任务。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实践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随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实践活动而展开。古代人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出 发,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据我国《周礼》记载,当时出于奴隶贵族统治的需 要,从教育的角度,人们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周礼·地官司徒·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驭)、 书、数。这里的六艺,实际上是心身、知情意行、文治武功全面发展。在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就身心教育和训练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那里,人的全 面发展,与人的身心片面发展相互对立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体格和智力全面发展或 身心两俱就是“超群拔类”的人。而斯巴达人则不是这样,他们“专务实践和战争”。 他说:“人们如果有志于成德达善,就不应该实施斯巴达的训练方式。”他把“天赋、 习惯和理性”看作入善达德的根基。但“就创生的程序而言,躯体先于灵魂,灵魂的非 理性部分先于理性部分。”(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94-395、393页。)这里的非理性部分,它包括营养、感觉、情感 、欲望等。虽然发展理性是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但是,如果依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自然 顺序,自当先重体育,培养灵魂所寓的身体,使之既健且美。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全面发 展区分为体格与智力、身心、灵魂和躯体、理性和非理性的协调发展,并把它们与“闲 暇”和“活动”相联系,认为,“勇敢和坚忍为繁忙活动所需的品德;智慧为闲暇活动 所需的品德。”(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 5年,第394-395、393页。)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其一定合理性,“活动”是人的全面发 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活动”现实展开过程。

      中世纪是神的世界,在那里,人的发展异化为神的全智全能。文艺复兴以“人道”替 代中世纪的神道,人道主义成了文艺复兴的主题。“人道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它以 人自身为中心,提出有关人的最终本性的问题,并试图在人自身的范围内来解决这些问 题,就此而言,人道主义思想意味着人的修养,人的自我培育、自我发展丰富的人性。 ”(注:转引自(美)大卫·戈伊科奇等编《人道主义问题》,杜丽燕等译,东方出版社 ,1997年,第109页。)这里的人性,它与神性相对立。人道主义“意味着人的修养,人 的自我培育、自我发展”的全面丰富性。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其成员在各方面素质提出 的新要求。卢梭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他明确地把人 道主义的“人”规定为自然人。“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 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注:(法)卢梭:《爱弥尔》,李 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7页。)这里的自然人就是“绝对的统一体”的“ 单子”式的个人。他反对基督教的“原罪说”,主张性善论。卢梭从教育入手,把发展 人的本性、培养身心、理智与经验协调发展的自然人作为其根本目标。我们生来就是一 无所有的,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 的教育;别人教我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 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注:(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9、7页。)人的发展被认为是由教育赐予我们个人的外在才能(能力)和内在生理 器官(身体)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的事物的(实践)经验的三个方面的发展等。从卢梭 到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把人说成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些暴 露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其实,“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 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1995年,第294、87、59、75页。)在工业化时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 性日益突出,但是,实践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