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马克思人论的四个命题

———种反思性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长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重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课题,并具体分析了马克思 人论的四个基本命题及其相互间的逻辑联系,还结合思想史的背景对其中的一些疑难问 题发表了初步的看法。这四个命题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是二十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兴奋点之一,有关 研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塑造了中国新时期的普遍社会观念,并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在这 一时期的进程。时至今日,在中国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物质生活领域的繁 荣和其他领域的各种危机并存,而西方社会的发展前景也不明朗的情况下,重新理解马 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借以反思和调整我们这些年对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中国社会发展的 特殊性的基本看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文拟对马克思人论的四个基本命题做一反思 性的探讨。

      一、重新理解“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是从宗教批判开始来创建自己关于人的理论的。从这个视角来考察,马克思所 要做的工作就是在价值上将神的维度彻底还原为人的维度,由此确立的价值可以称为人 本价值。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还发布了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 、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并称这场革命为“人的高度的革命”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马克思的这一命题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痕迹,但其所包含的具体观点主要还是属 于马克思自己的。)。就此而言,称马克思的人论为彻底的人本主义是没有问题的,他 也称自己的观点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在近代以前,西方世界的价值主要是由基督教的神来维系的。这种价值可以称为神本 价值。从文艺复兴开始,人向神抗争,在价值上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呈现出神的维 度和人的维度并存的局面。启蒙运动使人的地位迅速上升,神的地位急剧下落,于是人 在价值领域成了基本的维度。到了黑格尔哲学那里,神被溶解到了绝对精神之中。到了 费尔巴哈那里,神的本质被最终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样一种趋势可以称为神的人化或人 类价值的人本化。马克思在彻底抛弃神的维度的前提下,赋予了人的维度以社会关系的 内涵,把对神的革命进一步变成对现实世界的革命,变成诉诸阶级斗争而实现的人类彻 底解放。所以,马克思的人论是近代以来人本化的价值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马克思之后,由神所维系的传统价值进一步瓦解,而足以取而代之并起到维系人心 作用的人本价值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于是,价值虚无主义弥漫开来。正 是在这种背景下,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主张“重估一切价值”,并以“超人”价值 代替普遍的人本价值。尼采价值包含着对神和人的双重失望,不过他的“超人”还保留 着他对人类价值的最后的希望。到了后现代主义这里,当福柯提出关于“人之死”或“ 人的终结”的观点时(注:参见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第446页。),近代以来人们精心建构的人类价值的人的维度也就走到了尽头。我们甚至 可以直接把福柯的“人之死”看做马克思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反题,意即人的最 高价值在于人本身的这种价值观念,在福柯看来已到终结的时候了。

      撇开理论主张上的扰攘纷乱不说,就当今世界的实际状况而言,主流的价值还是启蒙 时代所建立的那种正统的人本主义价值,也可从其他角度称为现代性价值、理性主义价 值、资产阶级价值或西方价值等,个人的权利、最大的实利、全面的享乐、现世的幸福 是其基本内容。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论不是对这种价值的否定,而是对它的积极的扬 弃。马克思认为,这种人本主义价值由于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局限,因而并没有真正使 所有的个人成为同等的价值目的,相反造成了人的异化,只有在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基础 上,每个人才能得到同样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西方世界,马克思式的价值一直是西方 主流价值的批判性资源。与此同时,以基督教为代表的神本价值在西方世界虽经人本价 值的冲击,却仍顽强地存在着,并发挥着相当程度的影响。此外,后现代价值正在崛起 之中。在社会主义世界,一开始是用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物本”价值去取代传统的 神本或准神本价值,后来是用马克思式的人本价值去破解物本价值,同时又引入了西方 主流的人本价值来对抗前述各种价值,如今,后现代价值成了新的资源,传统价值也志 在振兴。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价值网络中,人本价值是最大的纽结。

      有了上面勾勒的这个历史的和现实的坐标,我们就可以追问:在今天,我们究竟应当 如何看待马克思将人看做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

      首先需要弄清的是:神本价值和人本价值的分歧究竟何在?简单地说,相对人本价值而 言,神本价值所强调的是,人的现世生活是不可能完满的,因而不值得成为人生的终极 目标,反之,神是完满的,只有神所造设的彼岸世界才值得人作为终极目标去追求。这 种价值既指证了人的有限性以防止人的骄傲,又确立了一个高于人的价值以避免人自暴 自弃。但神本价值容易忽视、排斥甚至压抑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并容易让人对现实世 界采取一味忍让和妥协的态度。相比之下,一般的人本价值把人的现世幸福看得高于一 切,马克思式的人本价值还将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落实到实际变革现存世界的革命斗争 之中。但是,人本价值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无法解决人的有限性问题。人不 仅在事实上而且在价值上都是有限的存在物,这样的存在物以自身为终极价值目的,其 结果仍是有限性——从解决旧的问题开场,到收获新的问题结束。市场体制下的经济繁 荣和纵欲无度共生、革命事业中的崇高理想和权力斗争并存,时时处处都在昭示着人本 价值的限度。

      其次需要弄清的是:人本价值和神本价值的共同问题何在?从“神之死”到“人之死” 是近代以来人类价值嬗变的一条主线,其实质是绝对价值的颠覆。神本价值是一种超越 于人而为人所求的终极价值,人本价值是一种内在于人而为人所求的终极价值,它们作 为终极价值都是绝对的。绝对价值的危机源于人的身内世界和身外世界各种异质性价值 的充分显形。现代生活已经使人意识到自己身内的价值欲求是五花八门的,这些价值欲 求之间往往互不协调,甚至互相冲突。这种情况下,确定其中任何一种或一类价值欲求 为绝对价值,都意味着贬抑或否定其他价值欲求,从而无助于克服人的身内世界的价值 矛盾。同时,现代生活还使人的身外世界日益全球化,其间,不同的价值主张,包括不 同的绝对价值体系在相互交往和碰撞中都在磨损和消耗着各自的绝对性。这种情况下, 坚执于任何一种绝对价值都意味着对于他者的排拒,从而无助于化解人与人、国与国等 之间的价值冲突。这样的大背景使得马克思所树立的那种彻底的人本价值正越来越显露 出其“现代性”特征,其作为绝对价值的理论品质与其实际扮演的相对的价值角色之间 反差越来越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