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

作 者:
晏辉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5 晏辉(1960-),男,内蒙古赤峰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价值哲学和伦理学研 究。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价值冲突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及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当代社会存在诸多价值 冲突,现代化进程及其结果造成了人道与天道相悖离的事态,这是造成当代诸多价值冲 突的直接根源。解决价值冲突的根本出路,一是找到提高活动效率的方式,二是抑制或 转移日益膨胀的需求体系。即对造成价值冲突之根源的合理性的批判,主要是对人的需 要及其满足方式之限度与合理性的批判,在此基础上给出责任理念及其实现机制。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3)02-0010-06

      价值冲突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以及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但由于可供开发和利 用的资源情况、人的需要类型以及需求强度、社会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经济组织方式 都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因而价值冲突的类型、强度以及消解方式都有很大差别。当 代社会的价值冲突有其独特的世界历史背景,成因、类型、难题都具有特殊性,分析和 掌握这种特殊性是研究当代价值冲突的事实前提。

      一、当代价值冲突批判

      解决价值冲突的根本出路有两点:一是找到一种提高活动效率的方式;二是抑制或转 移日益膨胀起来的需求体系,第二点直接涉及到需要的合理性问题。开始于近代的现代 化运动,使人们找到了一种提高活动效率的方式,这就是作为原发动力的需求体系,提 高活动效率的科学技术途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现代化运动乃是这三个必 要因素三位一体的过程。商品交换的普遍化和日常化,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设置了必不可 少的两个环节:分配与交换。分配是所有权的分割,交换是所有权的转让或再分配。当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必要的逻辑环节被关联起来并形成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逻辑过程的时候,活动与需要之间就省去了直接性和对等性。二者要借助于不是它 们自身却又与它们密切关联的形式即抽象的符号形式而“悬置”起来,这种抽象的符号 形式就是货币。然而,当活动和需要之间有了诸多环节而不再直接对等的时候,欲望即 可以借着财富和享受的替代形式即货币而储存起来。货币不仅意味着财富,也意味着消 费和享受。需要可以借着货币超越时空的特点而把自己储存、积累起来,以便在将来的 某个时段、某个场合或分散或集中享受。由于在创价与享受之间给定了需要以极大的想 象空间,就可以在实际的需要之外加诸许多甚至无限的享受遐想即想象享受。想象享受 要比实际享受来得饱满。由于这样一种机制,亦即因打破为具体的需要而生产使得因具 体的需要简单而有限造成生产简单而低下这样一种状态,变成了为无限的货币、为无限 的想象享受而生产,于是,原本有限的需要就以意识或想象的形式被放大了,变得极为 强烈而持久,人对具体财富的占有变成了对货币和无限享受的追求。“活动有限,欢乐 无限”、“有限世界,无限风光”。其结果是,原本有限的需要一旦被激发起来并变成 无限的追求时,人的创造欲、掠夺欲、占有欲和享受欲就会成倍地增加。被成倍地增加 了的欲望又以原动力的形式推动着市场的发展,激发着人们去寻找能够带来效率的经济 组织方式,并试图最终带来无限的财富与享受。而能够提高活动效率从而带来财富的社 会途径便是科学技术。近代以来的多次科技革命,都与人们的欲望的满足、经济发展的 需要直接关联。当需求体系、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被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 会运动时,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就被启动了。现代化有其不以它的发动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逻辑,它要依照自己的意志把其自身的逻辑贯彻下去。

      在现代化运动的推动下,向自然挑战、向未知领域探险、向资源开掘、向人类自身潜 质发掘成为不可阻挡之势。一时间,劳动效率提高了,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了;人的需要 在量上扩大了,在质上被提升了。一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先前所有时代的总和还要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那种自然演化 、循环和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人化自然,且比例愈来愈大。而人化自然与 先在的自然、人化自然与人、人化自然状态下人与自身之间的演化、循环和平衡状态都 出现了新问题。人改变着身外的自然同时也改变着人本身的自然。在这种改造中,人既 超出了自然的限度,也超出了自身的限度,恢复平衡、再造资源的速度远较人破坏平衡 、开发资源的速度为慢。人愈来愈丢掉了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 。马克思所给定的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不止 是一种用以描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和谐与发展之状态的价值理念,更是用以规约与 评判个体、组织、人类之创价活动的价值标准。现代化进程及其结果造成了人道与天道 相悖离的事态,这是当代诸多价值冲突的直接根源。这种悖离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自身的关系中。

      伴随着理论上“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实践上科技可以分解一切又可以合成一切的 惊奇功效,使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日益成为近代以来的主流价值观。自然无价值论在理 论上和日常生活上都有其根基。世界是无限的,资源也是无限的;人只能认识、改造和 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这样一种未经省察和批判的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承诺,使人形成一 种幻想、确立一种态度,在这种幻想和态度的支持下,引发了无度开发的行为。除了直 接的乱砍乱伐、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之外,间接的破坏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污染。不仅如 此,人们还在利用日益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改变着人本身的自然,改 变着一向被认为是集神圣与尊严于一身的身体。人类并没有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人道 主义贯彻到他所改造的对象上,很少或根本不考虑自然本身设定给人的限度和尺度。相 对于自然,人类只关心自己,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相对于他人,只关心自己这是一 种个人中心主义。缺少了自然和他人关照的人道主义只能是片面的、不彻底的人道主义 ,只是在活动中用合目的性维度替代了合规律性的维度。

      市场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所造成的价值问题也极为明显。尽管这些问题并不都是市场经 济的结果,但总是与之相关。市场经济似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代价方式。首先是节约与浪 费的悖论。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或首要原则就是效率原则。“经济”概念的日常语言意 义就是“节约”。节约主要是指成本,它的结果形态就是收益,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就 是有效率。因此市场经济语境下的节约既是指单位产品所消费的成本或资源为少,而且 指收益为高。但经济主体要想获得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有日益增多的消费者,只有生产出 来的商品被消费者及时地消费掉,收益最大化才有可能。当消费不再是满足有边际的正 当需要而变成过量或虚假的消费时,消费就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再是享受和体味, 而变成了实现经济指标、追求经济收益的一个环节,于是市场经济就变成了消费经济。 与前市场经济为需要而生产不同,现在是为生产而消费。经济政策和经济方针的纯经济 增长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强化了生产的目的性和消费的手段性特征,同时也取消了对需 要进行合理性批判的必要性,“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变成了“我消费故我在”的生 活逻辑。消费愈来愈与人们的真实的和合理的需要无关,成了显现其所谓个性的方式, 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商业广告通过各种样式刺激你的消费欲望,使你成为消费的机器, 生活的真义被这种纯粹的商业化运作给遮蔽了,奢侈与虚荣几乎占据了人的整个心灵。 审美不再是人性化的要求,不再是人性在对象中的显现,而是移动中的时尚转变。人的 需要的满足与提升不是依照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逻辑而演进,而是按照生产——消费— —生产的轨迹简单循环。作为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被快速地消费或耗尽成了市 场经济条件下最为直接的价值问题。其次是立体与平面的冲突。社会进步体现在人的发 展上,应该是人在物质需要极大满足基础上信、知、情、意等精神需要的立体推进。亚 里士多德说人的德性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部分: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理智的德性 表现为分析、策划和运作能力,这些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技艺的训练而得来。道德的 德性尽管也可以表现为苏格拉底式的知识(美德即知识),但主要还是通过教化和熏陶得 来,是于教化与熏陶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一个人的智力已经给定的条件下,德性的作 用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决定智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在结果 (要素)和过程(时间)上的指向,使人们把价值目标通常定位在效益和速度上。教育政策 与教育体制的功利性导向,使受教育者在理智的训练和德性的育成上不能协调发展。功 利主义价值取向推动着人们把资本与人力投入到能够带来收益的领域,而用以提升人的 心智力量的投入则明显不足。它造成了两个明显的后果:一是用以满足人们信、知、情 、意需要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供给不足;二是评价、欣赏、享受精神价值物的能力体 系未能普遍地培养起来。体悟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退化,一些精神过程和精神产品只有被 还原为低级的原始的需要才能被理解和接受。人们愈来愈没有兴趣从事用以提升人的心 智的精神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高雅与媚俗要么没有界限,要么毫不相干。一个物对人的 意义要以这个人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市场经济条件下,平面化的生产模式以及由此 造成的平面化的需要结构,与人性的立体演进的要求背道而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