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华侨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 泉州 362011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03-0015-0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源,包括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发生之源、发展 之源和回归之源。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生之源。从发生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 根本不同就在于它立足于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解放世界”到“改变 世界”,这本身就是哲学史上的伟大理论创新。19世纪40年代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高歌 猛进的狂飙时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实践源泉。没有19世纪欧洲无产阶级运动 蓬勃发展的实践需要,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诞生。与 以往“解释世界”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点是在“阐释旧世界”的过程中 通过实践而“改变世界”。因此,它不是远离现实、离群索居、不食人间烟火的沙漠高 僧,不是脱离实践、坐而论道、满足于解释世界的思辨哲学,而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是他们解构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锐利武器。马克思 主义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 自己的精神武器。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解放而生的,“这个解放 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 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P16)当下,谈论“哲学转换”是国内 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如现象学转换,解释学转换,本体论转换,价值论转换,人 学转换等等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这些所谓的转换,不过是不同历史时期哲学研究主 题的置换;都没有走出就哲学论哲学的迷宫,没有突破哲学作为“解释世界”的框架。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才是一次石破天惊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转换。这是哲学由 理论到理论向着由理论到实践的革命性跃迁,是哲学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由理论框 架向实践框架的根本性转换,是两千多年哲学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而其深刻的根源 ,乃是19世纪无产阶级改变现存世界的伟大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之源。现代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 把它叫做“实践唯物主义”,而在于它以社会主义实践为终结。社会主义实践是推动马 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着 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 创新史。它表明,离开实践发展和时代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就没有出路。马克思 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创新都是以当时的革命实践为原动力的。马克思、恩格斯正 是适应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需要,立足当时欧洲政治经济状况,继承人类 思想史的优秀成果,总结当时具体科学的新材料,才实现了哲学创新,创立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同时,以此为指南,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从而使社会主义从 空想发展到科学。列宁正是根据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揭示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正是根据中国革 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从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正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新实践,总 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从 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回归之源。哲学来自生活,又要回归生活,这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为哲学而研究哲学,而是为了实现对无产阶 级生活际遇的终极关怀和终极解决。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诉诸社会主义实践批判 。离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只是在诠释学意义上的创新。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目的所在。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立足点,应该是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发展。这既是一个用时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新材料、新经验、新成果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从时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中 获取新活力、新生命的过程,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和解决时代、实践和科 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的新矛盾、新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两个 过程的互动和统一。

      这就为哲学界“回到马克思”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在解释世界的框架 下回到马克思?还是在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的框架下回到马克思?当然,用“回到 马克思”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无可非议。这是一种向后思或反思的方法,在哲学史上 早有人用过。“新康德主义者”提出过“回到康德去”,研究黑格尔的人提出过“回到 黑格尔去”,拉康也提出过“回到弗洛伊德去”。为了澄清被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搞乱 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为了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了辨析马克思 主义的真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返回马克思的文本、重读马克思,是非常必要的。 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统一。它对世界的批判, 既是理论的批判,也是实践的批判,是双重批判的同一。把思想闪电射入社会实践的沃 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转换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本人既是革命家又是科学家,是两者的完 美结合。而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 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 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 放的条件”。[2](P777)如果把“回到马克思”框定在解释世界的框架里,用“怎么着 都行”的“玩儿哲学”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纯文本游戏;如果希望“回到马克 思”,又拒绝走马克思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如果希望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又拒绝 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植根于当代实际,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那么,“回 到马克思”的努力,乃是缘木求鱼,是进一步退两步,最终只能是回到马克思以前,只 能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要真正地“回到马克思”,就必须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 统一的道路。舍此别无他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