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旨趣

——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董德刚(1950-),男,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邓小平理论、经济哲学。

原文出处: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共时性把握,现实和理想的统一,则是对人 与世界关系的历时性把握。后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旨趣。认识现实包括弄 清主体与环境、根本因素与非根本因素、肯定与否定等多重关系。理想则有科学与非科 学、高尚与平庸之别,理想的科学与高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后者要以前者为基础和 边界。促进现实与理想的统一,需要解决好思想方法、计划方案、实际行动三个相互联 系的中介环节。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3)02-0017-0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真理与价 值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对于它以实践为基础、体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近年来 不少学者多有阐述,人们基本已经达成共识,但对它所蕴涵的现实与理想统一这个重要 旨趣还注意不够,本文可以做初步探讨。

      一 现实与理想统一的地位

      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是人类面对的一对永恒的矛盾。任何人都在现实中生活,把握现实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人们又时刻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大到人类、民族,小至 集体、个人,都必须正视和回答这个问题。但“路多歧而树多枝”,未来是有多种可能 性的。这些可能的未来,对于人们不是等价的,理想不是任意一种未来,而是人们所期 望的未来。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信心和信念,关系到行动的方向和精神动力,关系 到个人今后的兴衰福祸。可见,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无论对于人类、民族,还是对于群 体、个人,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在帮助人们认识现实 ,同时又推动人们改造现实以趋向理想。因为认识现实的深层内涵是把握规律,而规律 本身只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才能存在,因此,规律是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的路径,它容纳 并支撑着人们一定的理想。在以往的哲学特别是西方历史哲学中,也不乏现实与理想相 统一的思想,从维柯企图建立“一种理想的永恒的历史”的努力,孔多塞关于通过一定 条件和过程“走向完善目标的历史”的论述,到黑格尔关于“现存”与“现实”的思辨 以及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思想,直至波普尔关于“渐进”式的社会改良主张,都体 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某种程度的统一。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也是既关注当下的现实, 又思虑将来会怎样。可以说,促进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 精神动力,尽管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此并不自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观点都是立足于现实的,同时又指向未来。历史的观点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它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看作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把“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1-1]。现实与未来只是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 展的一般规律,它所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大社会形态学说”,都体现了 现实与理想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其根本宗旨是创造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 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然而,马克思强调:“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 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 分娩的痛苦。”[2]因此,不能主观随意地预言未来,而只能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 界,“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 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 提产生的。”[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主要体现的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共时性、空间维度或历史的纵切面, 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则主要体现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历时性、时间维度或历史的横切面,它 们是相互交错又相互补充的两个维度,只有二者的总和,才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完整把 握。它们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二 全面把握现实

      首先,任何事物(包括个人、集体、社会等)作为一个系统,都有该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这是决定系统生存发展的基本关系,是现实的基本内容。现实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此 时此地此人的现实,又有彼时彼地彼人的现实,它们各有不同。我们既要着重弄清自己 所处的现实,从这一实际出发,又不能囿于一隅,以为现实只能如此,堵塞自己发展的 多种可能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人和社会而言,就是主体与其所处的客观条件的 关系。它们是现实的两个基本方面。因此,全面把握现实,不仅包括认清社会客观条件 (经济、政治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等),而且包括正确认识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素质 和发展水平、优势和不足、潜在能力和现实力量,藉以判明主体应该与可能做些什么。 对于现实的主体方面,决不可以忽视。

      其次,任何一个系统内部,都存在着若干要素、层次和侧面,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需 要全面把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偏概全。而这些要素、层次和侧面的地位和 作用又不可能绝对平衡、同等重要,其中必有主要与次要、根本与非根本之别。因此, 在全面认识现实时,要注重把握其主要或根本方面。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立足于现实,并非肯定现实的一切,要人们安于现状,完 全屈从和顺应现实。恰恰相反,不同现实的比较、复杂矛盾的分析已经表明,现存的东 西是有好坏优劣之分的,现实中既有同社会发展规律和绝大多数人利益相一致的应当肯 定的方面,又有与之相反的应当否定的方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现实的积极 方面,还是现实的消极方面,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定事实或客观存在,人们必 须勇于面对它们,“事实是顽强的,规律是无情的”,只能从这些“顽强”和“无情” 的实际出发。在此基础上,应该强调,“世界不能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 世界”,人们应当在正视和适应现实的同时,努力改造现实,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提高 社会文明水平,使之更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

      三 科学对待理想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是推动人们积极行动、改造现实的精神动力,在社 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人的高尚与卑微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有无远大 的理想。追求理想也是古今中外一切先进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纵观历史上一切优秀的 文化作品,都给人一种追求美好未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进取 精神,这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