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3)03-0028-06 在欧洲哲学史上,自近代经验主义者提出“反形而上学”以来,这个口号时强时弱, 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在上一世纪,“反形而上学”曾成了十分时髦的口号。在强调科 学的名义下,把科学与哲学对立了起来。今天这一口号虽不那么时髦了,但仍然有人以 此为荣。所以,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虽为旧话,却有重提的必要。 在近代实验科学兴起的过程中,在哲学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验主义思潮。在经验主 义者看来,只有感觉经验能直接把握到的东西,才是真实可靠的,或者说,认识一定要 能还原为经验的实在性才是可靠的。而古代形而上学研究的所谓本体或实体,恰恰便是 某种超越了经验直接性的对象,而且这种超验的实体,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又成了 上帝的代名词。所以,在经验主义者看来,本体论思想不仅是科学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甚至可以说堵死了科学前进的道路;科学要前进,便必然要反对以本体论或实体论为 主要内容的形而上学。按这种历史进程看,“反形而上学”的提出是理论上的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又包含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即应用科学来取代哲学,事实上最终便走 向取消哲学。但是,在我看来,正如哲学不能替代科学,科学也不能替代哲学。它们讨 论的是人类认识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问题。而且本体问题,不完全是个科学问题, 同时亦是个价值问题。所以,我们常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的是知识,哲学为人类提供的 是智慧。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直接去确证或否证一个科学命题与科学结论,反之,科 学也不可能直接去确证或否证一个哲学命题与哲学结论。但这决不是说,可以将哲学与 科学割绝开来、对立起来了,而只是要强调两者的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如果 两者可以直接同一,那就没有必要区分哲学与科学了。 同时,我还要说明的是,哲学中不同意见的争论,与科学中的争论是不尽相同的。在 后者中,争论的目的一般都是要达到一个非此即彼的谁对谁错。哲学中却不然,争论主 要不是为了某个结论,而是导致某种结论的思路。所以,这种争论并不一定是为了舍我 其谁,更多是为了要在争论中达到相互促进。正因为如此,我一直认为哲学中更应该提 倡百家争鸣,更应有宽容精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理论,一旦宣布自己是绝对 真理,那它一定正在大步走向真理的反面,正在陷入谬误。 一 先谈点本体论方面的问题。 哲学上似乎有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所研究的根本问题,没有一个是最终解决了的。它 在理论上的争论,很多都是旧话重提。但是,它的进步恰恰便体现在这些旧话重提的争 论中。例如,哲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从它诞生之日便争论哲学研究什么,直到今 天仍在争论哲学研究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它一直在原地踏步呢?不是的,恰恰相反, 不断的争论表明它在前进。 在本体论的问题上也有这样的现象,古人在争论本体论问题,今人还在争论本体论问 题,这表明这个问题是不可取消的,而且人们的认识正在加深。不加深便不用再争论了 。因此,古人所说的本体与今人所说的本体是不尽相同的,其内涵所指相去甚远。 大家都熟悉,本体论问题曾经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它最初源于本原问题。所 谓本原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在最 终消灭时又回归于它。”[1]因此,所谓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想在杂多中寻找统一的原 因,即寻找多中之一。这个一,有的说是水,有的说是气,有的说是火……。亚里士多 德从他的“四因论”观点出发,认为,他们都以质料为本原,是片面的。 人们为什么要去寻找这种本原呢?无非是因为要改造自然界,便得对自然界的万千气象 问个为什么?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当然,这在当时,还是个不自觉的 问题。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探讨这些为什么纯属出于人类的好奇心。不过,不管人们 自觉到还是没有自觉到,历史仍然是要按其内在趋势前进的。 一方面由于上述这种与那种本原理论内在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由于认识的日渐深化, 所以,到了柏拉图登上哲学舞台时,本原论的思想便发生了升华,正式提出了现在我们 所说的本体论问题。在《斐多篇》中,柏拉图明确提出了存在着的东西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看得见的,另一类是看不见的。而且他还认为,只有这类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绝 对实在的;它们是持久和不变的独立本体(或本质)。这个绝对实在即理念。后来,在《 理想国》中,他又进一步申述了上述思想。他肯定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虽然都是客观 存在的,但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正的实在。它是永恒不变的,是本体,是理性认识的对 象;可感世界的种种事物,都因分有同类的理念而存在的,所以,它居于绝对实在和绝 对非存在之间的状态,对它谈不到认识,由此获得的只能是意见。 这种理念论,后来遭到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亚里士多德在系统考察了先哲 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本体这个哲学范畴,并在《范畴篇》、《形而上学》 等著作中系统地考察了这个范畴,从而奠定了第一哲学、即后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基本 思路。大家知道,在《范畴篇》中,他对本体作出了十分明确的限定:本体是既不可以 用来表述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的东西。按照这个定义,显然只有个别事物 能成为本体,当时,他称之为第一本体。正是这一思想,使他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对立了 起来,并批判了理念论,但在他把个别事物称之为第一本体的同时,他又把种、属称为 第二本体,并在《形而上学》中,几经混乱之后,逐渐把种、属突出了出来,取代个别 事物成为最主要的本体。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中,他明确地说,只有本质才是真正的 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