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现代性的多维透视(笔谈)

——现代性、主体的构造与生活世界

作 者: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黑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求是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3)03-0020-14

      一

      16世纪,现代社会首先出现于部分西欧国家。在随后的发展中,尤其是世界历史的发 展,向其他民族、国家或地区提出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问题,即现代化问题。到20世纪 70年代后,发达社会中又出现了现代社会是否转向后现代社会的问题。它引发了究竟什 么是现代社会的争论,提出了现代性问题,使得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走向了更深层的层面 和更广泛的视野之中。

      就现代性概念本身来看,时代创新性和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它的两个基本内容,它 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古今之争,现代社会形成时期也曾出现过激 烈的创新意识和要求,那种从孤立个体出发,依靠人自身的理性创造自己生活的意识甚 至成了现代社会形态的标志。可以说,现代社会形成伊始,这种孤立化主体的各种意识 形态就把现代社会的矛盾看成是这种创造意识和实践否定自身的问题。启蒙运动、浪漫 主义、保守主义、旧的社会主义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个别和一般、感性和道德关系的问题 ;历史哲学以为神秘的大自然计划将最终消除这些矛盾;德国古典哲学则把现实的历史 视为主体范畴辩证发展的过程。但是,这种以辩证主体范畴为基础思考历史和现实矛盾 的“最高”思想方式,完全忽视了社会结构的非主体中心化特征,根本上没有超越现代 社会形成时期的意识形态。

      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因而超出了时代创新性内涵,要求重新思考主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非思辩的社会结构成了揭示现代社会特征的无法回避的方面。然而,在总体上,思辩 精神中要求的主体重新占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单个的主体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自己的具体 丰富性还是保留下来,成为科学分析的批判前提。

      感性与精神、欲望和道德、个人与社会、个别与一般、主体与结构、科学与实践辩证 法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现代社会反思的问题框架,个别主体是它的轴心。长期以来,个 别主体如何解决自身的内外冲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一直是一个坚固的出发点。

      但是这个孤立的主体本身,从来就没有停留于自身之中,在其被构思为绝对前提时, 就不可能是绝对封闭于自身的。自我的明证性一开始就无法摆脱自我与他者的复杂关系 ,也无法摆脱自我与他者共存于其中的诸多他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在那些他者的关系中 ,单个主体作为一种理性观念被构造出来,也就是说,他作为主体观念绝对是有限的, 处于各种牵连之中的。进行怀疑和批判的理性也是如此,它从来就包含着精神性、社会 性。思辩哲学、形而上学一直认为思想停留于自身之中,以自身为前提,是一个自在自 为的自我同一化过程和具体化过程,是绝对的自主性和自由本身。然而,那些要超越经 验存在的理念,从来就包含着逃避它的因素,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总是不能取代现实 中的结构关系。

      个体总是处于复杂性之中,同时超越性只能是事实性的经验超越性和有限的一般性, 用一个显得悖谬的术语说就是“相对的一般性”、“有限的无限性”、“个别的一般” 。明白地说就是“多样化的普遍性”。思辩的主体原则因而必须被真正超越,主体的构 造方式、什么在进行这种构造应该接受批判的分析。这实际上是要求现代社会理论、现 代性批判必须回到现实经验的关系和结构之中,重新思考它所依赖的最后原则。因而要 在主体的疏离和回归、结构的科学分析之外,重新反思思辩哲学,并且回到构造了个体 的诸种关系和结构中去,以便重新构造伦理实践主体,塑造新的实践方式。

      二

      今天对现代性的反思正在日渐集中到理性本身的批判之上。一些话语从现代性批判出 发,把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灾难完全归结为理性,要求人们放弃理性本身,告别现代性。 这些话语把特殊性看成是不经过任何媒介累加起来的,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理性本身, 也没有思考理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最终没有深入地思考现代性,更多的是在宏观上强调 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或社会生活时代的来临。无疑,关注向理性问题的集中具有重要的意 义。这一问题的集中并不是说,现代性问题单纯是认识论问题、精神或认识价值问题, 而是说,现代社会呈现出了理性化的一般特征,同时,它与传统自发性社会不同,与理 性化实践有紧密关系。理性化实践与社会各个层面形成的复杂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的轴 心问题。

      我们要考虑的是合理化实践、合理化社会结构因素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考虑 使现代性研究必须重视现代社会批判理论。当然,现代性批判理论往往把现代社会看成 是彻底合理化的世界,也就是说把现代生活看成是彻底合理化的。批判理论长期以来并 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批判基础,它忽视了批判自身何以成为批判对象的对立面,这种合 理化是对谁、在谁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它也没有深入去揭示出合理化所依据的究竟 是何种意义上的理性,就是说,它没有说明15-16世纪以来对理性实践的张扬以及对社 会结构因素合理化进行充分的思考。它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已经把现代性批判置于 理性和生活世界这个关系之中。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合理化扩张只是一个多元对抗因素相互冲突的过程,合理化没有 取消一切,它不过是加剧了各个领域的对抗。不应该把批判理论的合理化理论模型夸大 为现实本身,它的科学结论必须保持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必须在理性实践、合理 化方面和生活世界的关系上进行思考,进而必须解释理性本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