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现代性的多维透视(笔谈)

——现代性、同一性逻辑与反犹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原文出处:
求是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3)03-0020-14

      反犹主义的成因极其复杂,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还有历史的和宗教的,像犹太 人在欧洲文明史中所具有的特殊经济功能、宗教传统的别异、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一千 多年来的敌对心理、犹太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成为反犹主义者的借口。有 鉴如此,依我的知识水平,不可能对反犹主义的根源作出全面的分析。故,我把我对反 犹主义的分析限制在一个自己有足够判断力的领域:从社会批判理论反思现代性立场出 发,分析现代性与反犹主义的内在关联。

      1.现代性的野蛮方面:同一性逻辑与宰制

      现代性研究表明,西方现代性方案从一开始就内含着野蛮因子,这些破坏潜能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历史中表露无遗。“奥斯威辛”(Auschwitz)之后,关于现代性的 诗性幻想彻底破灭。西方许多思想家,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极权主义进行了 反思与批判。在他们看来,极权主义并非传统的政治形态,而是现代性的产物。极权主 义不遗余力地排斥异质性因素,因此,任何极权社会都要制造一批贱民阶层(如纳粹德 国的犹太人),以便让这个阶层负载极权社会中的异质性,供极权主义者打击,以保持 主流社会的同一性。这样一种识见将欧洲社会长期存在的反犹主义同时代的精神(ethos )或独特的时代生存样式和品质联系了起来,其见地相当深刻。它提醒人们,一个脱离 了示范性过去并从自身创造所有规范的“现时代”,一个崇尚理性、自由、平等、进步 的“现时代”潜藏着“通向新的社会野蛮,通向它自己制造的、管理的世界的强制集体 ”的活跃因子。恰如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所说:“从后现代主义的观 点来看,现代性已被视为导致了将统一性和普遍性观念强加于思想和世界之上的探索。 实际上,它的使命就是要把有序强加给无序,把服从的规则强加给未开垦处女地。”[1](P10)

      西方现代性展开的过程证明了上述论断。我们知道,现代性强化了西方形而上学追求 ,现代性哲学家比他之前的哲学家更愿意相信,在一切现象的背后,有某个比现象本身 更为实在、更为有价值的超验本体。由于这个超验本体随时在场,它就是“永恒的现在 ”,因而世界或历史就处在根本的同一性中。这种意识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首 次得到明确的表述,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则使得笛卡尔的表述成为一个完整系统。先 验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成为宇宙同一性的支点,人在为自然界立法的同时也为自己立法 ,前者体现为自然规律,后者体现为道德规律,先验理性取代宇宙本体成为形而上学的 对象。由此康德完成了现代性哲学之同一性逻辑的构造。这种构造为理性设置了不变的 先验框架,作为现代性同一逻辑的主体基础。所以在康德眼里,即便今天引进的东西与 昨天不同,那也不构成昨天的中断或限制,因为人们的先验形式永远是自主主体的、我 们重组今天之不可或缺的、不变的构成要素。在康德哲学中,对差异性的揭示依然被笼 罩在本体的同一性中,换言之,差异性的引入最终是为了完成新旧本体的置换。随着新 的本体“理性”的确立,表征差异与断裂的当下性又一次为永恒的总体性所遮蔽。

      现代性崇尚同一性,非同一性就被断定为非法。从现代社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层 面来看,同一性与非同一性必然处于严重的紧张冲突之中:一方面存在着绝对化、总体 化的思想和实践,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多元主义的主张与追求;人们一方面接受不同的价 值观、合理性信念,另一方面总体化思想实践又努力把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合理性观念 合并起来,维护着绝对统一。这种紧张与冲突导致对文化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争夺,最 终通过把价值理性或实践理性统摄于以技术统治为特征的工具理性之下,或者把它统摄 于一种总体化的道德乌托邦理想之下,完成了思想领域的征伐。而在现代政治话语和实 践中,这些紧张与冲突主要围绕以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一方面是多元化的个体和集 体利益的正当性,以及对共同利益和社会秩序的不同解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是与多元 性相对立的全控意识形态的正当性。

      现代性意义上的理性已失去绝对至上品格,在知识社会学意义上,它不过与人的意向 相关而仅仅拥有属人的有限性。据此可以断定,理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源自现代性本身 的这些紧张与冲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因此发现了现代性同一逻辑的自欺,即以客观普 遍性面目出现的同一性诉求只不过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然和人的再造。理性的任意 性与强制性表明,现代性内在地具有破坏潜能。这些破坏潜能最充分的体现莫过于暴力 、恐怖和战争的意识形态化。从思想上彻底排斥他人,将他人妖魔化,这并非古老的“ 传统”力量的爆发,而是按照现代方式对貌似“传统”的力量进行重构的结果。这种现 象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后来又出现在浪漫主义运动,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 特别是大屠杀)中达到颠峰。

      2.作为“野蛮的”现代性之验证的反犹主义

      反犹主义观念与实践反映的是两个地位不平等的群体之间的对抗关系,是多数人与少 数人之间的对抗关系,是作为“主人”的群体与一个弱小得多的伙伴之间的对抗,是作 为本地人的“我们”与寄居的“他们”之间的对抗。因此,反犹主义的对象通常所处的 地位是在语义上让人迷惑、在心理上使人焦灼的“内部的外人”(foreigners inside) 的地位。根据这个特征,从现代性与民族性角度看,我认为,反犹主义至少与以下两个 基本事实密切相关。

      第一,犹太人大迁徙所造成的犹太人普遍的无根意识。犹太人的大迁徙使得他们与希 伯莱故土之间的原始联系在经历漫长时间后变得越来越微弱,残存的只是精神上的联系 而已。在故土被后来的主人宣布为圣地后,残存的精神联系似乎也失去了明显的索引。 所以,自大迁徙开始,无家可归就成为犹太人集体的“乡愁”理念,犹太人成为“处于 一个成长中的或现存的各民族的世界之中的一个无民族的民族”[2](P22),或如鲍曼所 说:“犹太人是一个民族间的民族,是一个无民族的民族。无论在哪里,犹太人永远都 充当着个体自我认同、共同利益的相对性和局限性的提示物,而对这些来说,民族性标 准往往是绝对的、终极的决定性权威。在每个民族内,犹太人都是‘内部敌人’。”[3 ](P69)这样一种民族特征,使得犹太人在世界上的处境就像卡夫卡(Kafka)有关四足动 物的那个隐喻所显示的那样:它的后腿已经离开了地面,但它的前腿还没有找到插足的 地方。犹太人发现他们自己正身处这一偶然性与选择性的境遇之中。而身处这一境遇之 中的尴尬在于,虽然他们力图通过“受洗”(通过努力消除自己的他性[Otherness])以 融入新生活,但努力的代价则是烙印在他们身上的双重卑屈、额外付出的工夫和坚韧无 情的自我拒绝。犹太人总是被欧洲的主体民族所拒绝,排斥犹太人成为一种不便公开的 文化“律条”。

相关文章: